第13章 古镜照魂迷案(3/3)
澈如水。
她轻声道:“小翠,他们都认错了。
你的名字,不会再被抹去。
”
镜中,女子微微一笑,眼角含泪。
然后,身影渐渐淡去,最终只剩她自己的倒影。
风停了,院中槐树不再摇曳,连虫鸣也归于寂静。
老宅,终于安静了。
有人说,那晚看见一道白影从小院升起,乘风而去,像一朵盛开的栀子花,飘向远方天际。
2.雨歇云散,晨光微露。
林雨晴坐在堂屋门槛上,手里捧着一杯热茶,看着工人拆除“周府”匾额。
这块曾象征权势与荣耀的金漆牌匾,如今被绳索捆绑,缓缓降下,溅起一地尘埃。
一名记者走近采访:“林女士,您真的相信小翠的冤魂存在吗?”
她笑了笑,目光落在堂屋角落那面古镜上。
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镜面平静无波,再不见任何异象。
“我不知道她是不是鬼。
”她说,“但我确定,她是人。
一个被时代碾碎的人。
”
围观群众越来越多,有人唏嘘,有人落泪,也有老人低声叹道:“那时候啊,丫头的命,还不如一只猫。
”
的确,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年代,主仆之别如天堑。
少爷爱上丫鬟,不是爱情,是耻辱;丫鬟心生爱慕,不是心动,是僭越。
哪怕两人心意相通,也被视作“败坏门风”。
而惩罚的方式,从来不是劝阻、不是拆散,而是彻底抹杀——让你消失,让你背锅,让你死后还要承受唾骂。
林雨晴收起茶杯,走向后院。
这里曾是厨房所在,如今只剩断壁残垣。
她蹲下身,拨开杂草,在一块青石板下摸出一个小布包——是她前几日藏在这里的。
打开后,是一朵风干的栀子花,花瓣早已褪成浅褐,却仍散发着淡淡余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是她在整理母亲遗物时发现的,夹在一本旧诗集里。
诗集扉页写着母亲稚嫩的笔迹:“娘说,这花是一位姐姐留给我们的。
”
她一直不懂“姐姐”是谁,直到现在。
或许,当年小翠知道自己难逃一死,便偷偷将这朵花交给某个可信的仆人,嘱托将来交给她的孩子?又或许,她只是希望,哪怕百年之后,还有人记得她爱过一朵花,哼过一支曲,做过一个平凡女子该有的梦?
林雨晴把花放进胸前口袋,起身离去。
这时,手机响起。
是电视台来电,邀请她参加一档文化访谈节目,主题为《被遗忘的她们:封建礼教下的女性悲剧》。
她答应了。
回到县城旅馆,她打开电脑,开始撰写一篇名为《镜中人》的文章。
文中不仅讲述了小翠的故事,也梳理了民国时期类似案件:婢女因与少爷通信被沉塘、小姐私订婚约遭幽禁致疯、寡妇改嫁被族人泼红油漆驱逐……
这些故事,像一根根细针,扎进时代的伤口。
她写道:“我们总以为鬼故事吓人,其实最可怕的,是从前那些被当作‘正常’的残忍。
当一个人的生命可以被轻易抹去,当一段感情必须以死亡谢幕,那才是真正的人间地狱。
”
文章发布当晚,阅读量突破百万。
评论区涌来无数留言:
“我奶奶就是童养媳,十四岁就被送到夫家洗衣做饭,一辈子没穿过红嫁衣。
”
“我外婆年轻时喜欢画画,被爷爷撕了画稿扔进灶膛,说‘女人不该学这些’。
”
“小时候听村里老人讲,有个姑娘和邻村青年相爱,两家不同意,两人一起跳了河。
后来大人总拿这事吓唬孩子:‘看吧,恋爱就是这个下场!’”
林雨晴看着屏幕,眼眶发热。
她忽然明白,小翠的冤,不只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代又一代沉默女性的缩影。
而这面古镜,照出的也不是鬼影,是历史的伤疤。
几天后,她接到一个陌生电话。
对方声音苍老,带着浓重乡音:“姑娘,我是春桃的女儿……我妈临终前交代,要是有一天有人查小翠的事,就把这个交出去。
”
约定地点在镇外一座破庙。
老太太颤巍巍递来一个油纸包………………《日记补遗》
喜欢民间灵异合集志请大家收藏:()民间灵异合集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