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门牙的老长工讲江湖轶事,可他说的不是打家劫舍就是官匪勾结,唾沫星子飞得老远,还不如前世看的小说。
更窝火的是下人的身份。
蒋家在溪口镇是头一号的大户,盐铺、钱庄样样齐全,外头还有大片田地,家里佣人就有好几个,连做饭的张妈都能随便使唤他。
他家能在大院犄角旮旯租间矮房住,全靠爷爷当年在蒋家做长工的情分——那矮房漏风漏雨,下雨天床底下都能积起水,夜里睡觉都得裹紧被子。
而蒋锐元,这个后来成了“校长”的毛头小子,不过比他大几岁,精力旺盛得没处使,整天带着一群野孩子在镇上疯跑:上树掏鸟窝,弄得一身树叶。
下河摸鱼虾,浑身湿淋淋的。
有好几次,他差点把刚学走路的李宇轩撞个跟头,不仅没半句道歉,还咧着嘴笑,一副理所当然的模样。
打六岁起,吆喝声就没断过。
“小轩子,挑水去西厢房!缸要满!”“轩伢儿,少东家要写字了,赶紧磨墨!墨要细!”李宇轩长得快,十一岁时已比同龄孩子高出半头,手脚也利索,蒋家上上下下都爱使唤他。
心里再不痛快,也只能低着头恭恭敬敬应一声“晓得了”,毕竟吃人家的饭,就得听人家的话。
挑水时,水桶撞着腿骨,疼得他龇牙咧嘴,也只能硬扛着,生怕洒了水挨骂;磨墨时,得费好大劲才能把墨块磨得细腻,胳膊酸得抬不起来,也不敢停歇。
秋收过后,饭桌上照旧是糙米饭配咸菜,那咸菜咸得发苦,连点油星子都见不着,偶尔能吃到块蒸红薯,就算是改善伙食了。
周桂香把饭碗往他面前推了推,眼圈突然红了,声音带着颤音:“轩伢儿,你爷爷……厚着脸皮去求了主母……打明天起,你就跟着少东家去族学念书。
”
李宇轩手一抖,筷子“啪嗒”掉在地上,滚到桌脚,眼睛瞪得溜圆:“念书?我?”
“是啊。
”周桂香抹了把眼角的泪,伸手捡起筷子,在衣襟上擦了擦递给他,“你爷爷为这事儿,给主母磕了好几个头呢,额头都磕红了……老话说得好,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念了书,将来就不用像我们这样看人脸色过日子了。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听明白了。
这年头,下人的孩子能进族学念书,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蒋家的族学设在祠堂旁边,青砖瓦房,比他家的矮房气派多了,请的是镇上最有学问的葛老先生,教的是《三字经》《百家姓》,连蒋锐元迟到了都得挨戒尺。
这确实是沉默寡言的爷爷能给他谋到的最好出路——爷爷平时话不多,对他却格外疼,有次还偷偷塞给他半块硬邦邦的麦芽糖,那甜味,他记了好几天。
可李宇轩心里直犯怵。
前世在技校,他除了打游戏就是睡觉,课本新得能拿去当二手货卖,上课还总打瞌睡被老师骂。
这辈子居然要从头啃“之乎者也”?那些弯弯绕绕的古文,比电子厂的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