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冷掉的砂锅与灼热的数据(1/3)
“创星谷”1704室,空气里新家具的味道被一股紧绷的专注感取代。
巨大的显示屏分割成数个窗口,复杂的分子结构模型、电化学测试曲线、还有密密麻麻的原始数据流瀑布般刷新。
周锐站在主屏前,眼窝深陷却目光灼亮,手指激动地在空中比划着,向刚刚正式入职的林薇讲解样品中试的每一个细节。
“……你看这组充放电曲线!平台电压稳得像尺子画出来的!还有库伦效率,循环200次后还能维持在99.8%以上!陈先生,林首席,这绝对是可以颠覆现有液态电池体系的东西!”周锐的声音带着颤抖的亢奋。
林薇坐在一旁崭新的工作站前,十指在键盘上飞舞,屏幕上是她正在快速构建的数据分析模型。
她没有立刻回应周锐的激动,秀气的眉毛微微蹙起,眼神锐利地扫过实时导入的测试数据流。
“电导率和循环数据确实惊艳,”她的声音冷静,带着一种穿透表象的犀利,“但周工,第七批次样品在高温(55°C)老化测试第48小时的EIS(电化学阻抗谱)数据,界面阻抗的增幅斜率比前六个批次高了23.5%。
还有,这三组循环曲线,”她迅速调出几个被高亮标注的数据段,“在深度放电末期,电压平台出现了轻微但持续的抖动,虽然幅度在规格书允许范围内,但抖动频率呈现上升趋势。
这不符合完美的固-固界面接触理论模型。
”
周锐脸上的亢奋瞬间凝固,像被泼了一盆冷水。
他凑近林薇的屏幕,死死盯着她标注出来的异常点,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这些细微的“毛刺”,在他狂喜于宏观性能突破时,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这…可能是测试夹具接触电阻的微小波动,或者环境湿度…”他的辩解在林薇平静却极具压迫感的目光下显得有些苍白。
“周工,我们是做材料的,不是做玄学的。
”林薇的声音依旧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数据不会说谎。
这些‘毛刺’,指向的是材料本身在极端工况下可能存在的界面副反应倾向,或者是微观结构在长循环应力下的不稳定性萌芽。
现在忽略它,未来可能就是量产线上批量炸裂的电池包。
”
一直沉默旁观的陈默开口了,声音不高,却让争论的两人瞬间安静下来:“林薇的担忧是对的。
魔鬼在细节里。
”他走到主屏幕前,指尖点在那几处被标注的电压抖动曲线上,“周锐,立刻暂停所有后续样品封装。
集中力量,回溯第七批次粉体合成、烧结、压片、涂覆每一个环节的工艺参数和环境记录,与性能最稳定的第三批次进行逐项交叉对比分析。
林薇,”他转向数据专家,“建立更精细的模型,把界面副反应的可能路径、应力累积的触发阈值给我量化出来。
我要知道这些‘毛刺’会不会长大,会在什么条件下变成致命的裂痕。
”
他的指令清晰而冷酷,瞬间将沉浸在成功喜悦中的团队拉回冰冷的现实。
追求完美,容不得丝毫侥幸。
周锐深吸一口气,用力点头,眼中重新燃起的是更严谨的火焰:“明白,陈先生!我亲自带队查!”他转身冲向实验室区域。
林薇看着陈默,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
这个老板,要的不是漂亮的PPT数据,而是真正能经得起烈火淬炼的基石。
“模型优化需要原始工艺日志和所有批次的环境监控数据,权限?”她问。
“最高权限对你开放。
”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