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华书柜

首页 足迹
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红楼:开局融合项羽模板> 第12章

第12章(2/3)

“此爵可传至二代,由兄长承袭。

    ” “多谢贤弟!” 岳钟琪这才转怒为喜。

     敏肃乃上等谥号,三等世袭侯爵更是难得。

     大乾开国以来,除元丛之战外,再无人能凭战功封侯。

     大乾勋爵分二十等,国公之下设侯、伯、子、男各三等,将军三品,另有轻车都尉至恩骑尉等职。

     恩骑尉虽为末等,却可世袭罔替,享年俸四十五两,见官不拜,免除赋税。

     岳钟琪心知肚明,此番封赏全赖贾家与开国勋贵在背后周旋。

     “兄长客气了。

    ” “今日前来非为表功,实为提醒兄长京中形势。

    ” “三日后我们便要进京,天子脚下权贵云集,需格外谨慎。

    ” 贾玚意味深长地说道。

     开国勋贵日渐式微,他正着手培植新的势力。

     不仅岳家,大同总兵年羹尧亦是贾玚重点结交的对象。

     岳钟琪会意,正色拱手:“有劳贤弟提点。

    ” ...... “日月同辉照乾坤,京中局势由此定。

    ” “朝堂之上多是太上皇旧臣,大明宫仍在执掌乾坤。

    ” 勋贵分为开国与元丛两脉,彼此相争既是权势较量,亦是利益角逐。

     西海、滇南、辽东三地由开国一脉三位郡王镇守,根基稳固如磐石。

     东南与江淮则是元丛勋贵盘踞之地,凶险更胜龙潭虎穴。

     九边精兵素来**于勋贵体系之外,此乃祖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故此番战事初起便是两脉角力,最终开国勋贵获陛下与太上皇钦点,执掌兵权。

     贾玚目光深邃,娓娓道出朝堂秘辛。

     岳钟琪神色变幻不定,此刻方知兵部为何对岳升龙战功多有微词——元丛勋贵将宣府岳氏视作开国**,恨乌及屋罢了。

     如今开国勋贵鼎力扶持岳家,甚至争得三等世袭侯爵。

     岳钟琪身上开国印记已难洗脱,除非他甘愿舍弃爵位。

     兄长以为当今天子是何等人物? 此言一出,岳钟琪勃然色变。

     他万没料到话题竟直指天家,涉及九五之尊。

     此等言论若传扬出去,必招灭门之祸。

     克己复礼,严慎轻身——此乃太上皇对陛下的评语。

     今上为太上皇第四子,生母微贱,自幼养在皇后膝下。

     年少封王,独好政务,先依附太子,后自立门户,于夺嫡之争中独善其身。

     谁曾想这般皇子终登大宝。

     天家自古薄情,今上尤甚,持中守正,以中庸治世。

     于黎民百姓,这般君主尚可;于臣工而言,却是梦魇。

     贾玚字字诛心,岳钟琪听得心惊肉跳。

     兄长需知,陛下最忌惮者正是勋贵。

     两脉相争实为皇家暗中操控,宣府不过其中弃子。

     话音未落,岳钟琪已面如死灰。

     边关长大的武将只知征战沙场,哪识庙堂凶险。

     这番剖白令他顿悟:岳氏两代忠烈,在**眼中不过是可弃的棋子。

     片刻后。

     岳钟琪从沉思中回神,目光灼灼地注视着贾玚:贤弟有何打算? 只求兄长一个承诺。

     倘若他日贾家不负社稷,皇室却负了贾家。

     望兄长坐镇宣府,稳固九边,莫要插手京城纷争。

     贾玚凝视着岳钟琪,语气凝重。

     岳钟琪郑重应允。

     这一夜,宣府总兵府内,两位左右天下大势的人物立下誓约。

     无人知晓,日后一人将君临天下,一人会成为撑起帝国的栋梁。

     ...... 次
热门推荐

书友正在读: 反击皇宫 大明神医 北洋钢铁军魂 三国渔皇 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 华夏旌旗:全球俯首 李世民:选你当官,你怎么邪修啊 穿越大夏秀诗词 天幕通古代,播放星穹铁道 洪武末年:我,蓝玉,屠龙 军工帝国:从流放边疆开始 大秦:我的拳头能炼钢 莲花楼之渡莲者为药 穿越明末:从煤山遗恨到寰宇一统 双穿之:太平军铁蹄横扫清廷 非典型大明士大夫生存实录 开局被妻妾们逼宫 我开局两亩地,后期千古一帝?! 我蒸的丹馍惊动了天庭特工 鬼王爷 穿越明末争霸大海 大明执政官 在大唐苟活 重生觉醒神医之我在民国救华夏 这就是你的宿命 外卖侠闯大周 从玄幻大陆开始打造华夏天庭 大明:朕有双系统,全球霸主! 华夏旌旗:全球俯首 墨苏传 我自己搞,新大魏! 董卓刚死,朕就收了西凉军 这个师爷很科学 白虎御唐:龙阙血鉴 秦时:截胡所有,多子多福 玄黄问道 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 女帝的社畜生存法则 魂穿刘备,我二弟天下无敌! 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 寒甲御天 特种兵魂穿诸葛,靠系统称霸三国 箭神三少爷 宗武世界,游历江湖 综武:开局宗师境,馋哭黄蓉 唐初:东宫书吏不当,我要去种地 天下一帝秦始皇 绣春雪刃 三国:每天十个人,我慢慢无敌 多子多福:背着赵敏成了明教教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