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夜探邻牢,典仪求教(2/3)
”他练了好几遍,膝盖跪得生疼,腰也酸了,可心里却踏实了些——至少知道明天见了始皇该怎么做,不至于像个无头苍蝇。
“除了面君的礼,刑场的流程你也得知道。
”老儒生突然压低声音,凑近牢栏,“刑场一般设在渭水畔,监斩官大多是廷尉级的官员,像现在的廷尉李斯,他可是个厉害角色,当年焚书的主意就是他提的。
到了刑场,先是验明正身,然后宣读完你的罪状,刽子手就会举刀,你得在他举刀之前开口,不然就晚了。
”
“李斯?”秦风心里一沉,他研究秦史的时候,对李斯再熟悉不过——这人是法家的代表,对儒生向来没好感,要是明天监斩官真的是他,恐怕更难说服。
“老丈,要是监斩官是李斯,他会不会不让我说话,直接下令行刑?”
老儒生沉默了一会儿,叹了口气:“有可能。
李斯对典籍恨之入骨,说不定会故意不让你开口。
但你也别慌,刑场上人多,百姓、士兵都在看着,你只要大声喊出来,让所有人都听见,他就算想拦也拦不住——百姓里头,还有不少人记得《诗》《书》,说不定有人会帮你说话。
”
秦风攥紧了手里的木片,心里又燃起了一点希望。
他想起自己背的《诗经?小雅?鹿鸣》,里面讲的是尊贤养士,说不定能打动在场的士兵或官员。
“老丈,我还想跟您请教《尚书?尧典》的口传细节。
”他突然想起老儒生说过师从名儒,“我记的是后世流传的版本,怕跟秦代博士官藏的不一样,您能不能跟我说说您当年学的版本?”
老儒生眼睛亮了亮,点了点头:“好!我当年跟先生学《尧典》,先生说这是《尚书》里最古老的篇章,好多字句都有讲究。
你先背一遍你记的,我听听哪里不一样。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秦风清了清嗓子,压低声音背起来:“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他刚背到“协和万邦”,老儒生突然抬手打断他:“停!‘安安’这里,你背的是‘安安’,但我先生教的是‘晏晏’,‘钦、明、文、思、晏晏’,‘晏晏’是温和宽厚的意思,比‘安安’更能体现尧帝的德行。
还有‘光被四表’的‘被’,要读‘pī’,通‘披’,是‘覆盖’的意思,你可别读错了,不然会让人笑话你不懂典籍。
”
秦风赶紧记下来,在心里默念“晏晏”“pī被”,生怕自己忘了。
“老丈,还有哪里不一样?您再说说。
”
“后面还有‘百姓昭明’,我先生说,‘百姓’在先秦指的是‘百官’,不是现在说的普通百姓,你要是在刑场上解释成‘百姓’,懂行的人会觉得你不专业。
”老儒生接着说,“还有‘协和万邦’的‘邦’,不能说成‘国’,秦代刚统一六国,‘邦’指的是以前的诸侯国,‘国’指的是秦国,你得说清楚,不然陛下会觉得你在怀念以前的诸侯国,那可就糟了。
”
秦风听得一身冷汗,原来自己记的版本里有这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要是明天在刑场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