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主打陪伴(1/3)
李建成这一番“肯定尉迟之心,理解裴相之理”的囫囵话,属实让满朝文武都愣了又愣,脑子里不约而同地冒出几个大字:
就这?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这说了跟没说有什么区别?这位太子殿下,莫非真是回来凑数的?
可李建成对于朝臣们眼中的不解,乃至龙椅上李渊那毫不掩饰的疑惑,全当没看见。
他需要的就是这种“雾里看花”的效果。
此刻,他几步走到大殿中央,目光平静地扫过鸦雀无声的群臣,声音清晰地传遍每个角落:
“众位臣公,空谈无益。
既然战、和之争难有定论,那便先看看众意所向。
”他微微提高了声调,“大家觉得,对突厥之事,当以战为先的,请起身!”
话音落下,大殿内出现了片刻的凝滞。
随即——
呼啦啦……
由秦王李世民率先挺身而起,如同发出了一个无声的信号。
下一刻,所有武将队列中的勋贵将领,几乎在同一时间齐刷刷地站了起来,动作整齐划一,带着一股沙场特有的剽悍与决绝!他们用行动表明了最坚定的立场。
紧接着,文臣队列中,以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为首的秦王一派核心谋臣,也相继从容起身。
他们的态度,与秦王保持一致。
李建成背负双手,如同检阅般,仔细地、缓慢地扫视着站起来的每一个人,将这些面孔牢牢记住。
这些都是军方和秦王系的骨干,是大唐如今最锋利的战刀和最聪明的大脑。
他的目光如同梳子一般掠过人群,忽然,在一个相对偏僻的角落,他发现了一个鹤立鸡群般的存在。
那个角落里的其他官员,皆因各种考量(或是主和,或是畏惧裴寂,或是明哲保身)而低头端坐,唯有他一人,虽是身着青色官袍,但其身姿挺拔如松,站的笔直,如同一支宁折不弯的青竹,孤傲地立在一片“坐姿”的海洋中。
看到这人,李建成面上不由得露出一丝真正意义上、带着复杂追忆的微笑,心中暗道:
“好久不见啊,魏喷子。
”
没错,此人正是历史上以直言敢谏、甚至多次触怒李世民而闻名千古的着名“杠头”——魏征!
在原本的历史上,魏征先是太子李建成的洗马,深受信赖。
玄武门之变后,又被李世民赏识重用,成为一代名臣。
而现在,他显然还站在太子李建成的阵营里,以他那特有的、不分场合的刚直,表明着自己的立场。
李建成看着魏征,心中感慨万千。
这是个难得的人才,也是个麻烦的“刺头”。
但此刻,他的出现,以及他这孤零零却无比坚定的站姿,无疑为李建成提供了一份极具价值的“内部名单”参考。
好了,主战派的底牌,已经看得差不多了。
李建成心中默念,随即,将目光转向了那些依旧安坐的文官群体,尤其是为首的裴寂。
接下来,该看看我们的“和平使者”们,有多少斤两了。
“好了,孤已了然,诸位请坐。
”
李建成的声音平静无波,听不出任何情绪。
待那些主战的文武官员依言落座后,他再度开口,目光转向了另一侧:
“那么,认为当以‘和’为先,主张与突厥谈判的臣公何在?也请站起身,叫孤看看。
”
这一次,起身的动作明显迟缓了许多,也稀疏了许多。
在一阵窸窣声中,以右相裴寂为首,一部分文臣慢慢地、带着些许迟疑地站了起来。
与方才那几乎囊括了整个武将集团和部分核心文臣的主战派相比,主和派在人数和气势上,顿时显得逊色不少。
这也符合现状,大唐初立,本就是马背上得的天下,朝堂之上武德充沛,锐意进取之风正盛。
李建成背负双手,目光如同冰冷的探针,缓缓扫过这些站起来的“主和派”面孔。
他心中飞速地思索着,给这些人打着标签:
裴党?其中不少显然是裴寂的门生故吏,唯其马首是瞻,这是政治上的站队,无关对错。
软骨头?或许有那么几个,是真的被突厥的凶名吓破了胆,只求苟安。
利益相关?会不会有人暗中与边境贸易有所牵连,担心战争影响了自己的财路?
纯粹的保守派?信奉“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认为大国不该轻易冒险,倾向于用传统怀柔手段解决问题。
他虽然不敢保证那些主战派尽是可用之人,李建成在心中冷静地评估,但这些主和的……尤其是核心的这几个,要么是理念陈旧迂腐,要么是私心重于国事,要么就是纯粹的墙头草。
或许有个别是出于爱惜民力、休养生息的考虑,但其方法无疑是饮鸩止渴。
这些人,或许并非个个都该死,但隔一个杀一个,绝对有会有漏网之鱼。
想到这里,他对于自己那个“清理计划”的目标,变得更加清晰和坚定。
看清楚了双方的力量对比和人员构成,李建成心中已然有数。
他没有对主和派发表任何评论,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孤也知晓了,诸位请坐。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仔细思索,发现除了战与和之外,还有一些人始终不曾动身,李建成不由皱了皱眉头。
“还请诸位臣公尽皆起身”
所有人都不知道太子又在玩什么把戏,但还是配合着站起身来。
“请主战之人落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