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孤是太子,也是大哥!(2/3)
但这一次,他不是逃离,而是奔赴!不是躲避纷争,而是主动介入那决定国运的战场!
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那个他寄予厚望、并决心托付一切的二弟!
六年的游历,六年的积淀,六年在暗处编织的庞大网络,赋予了他前所未有的底气与视野。
他不再是那个需要依靠“嫡长”名分来维系地位的太子,他是一个拥有足够力量去实现自身意志的棋手。
风从耳畔呼啸而过,吹动他额前的发丝,也吹散了他心中最后一丝因宫廷争斗而产生的阴霾。
他的目光锐利而坚定,望向北方,仿佛已经处身于那片广袤而危机四伏的草原。
二郎,等着大哥。
这一次,哥不是去跟你争什么的。
哥是去,帮你把这北边的天……彻底捅穿!
高昌?室韦?!
若你们真敢伸手……
那便让你们知道,什么叫——雷霆之怒!
随着李建成两人的身影消失在北方官道的尘埃中,长安城迎来了新一日的黎明,但笼罩在太极殿上空的阴云却并未散去,反而因为一系列令人不安的变故,变得更加厚重压抑。
朝会如期举行,但气氛与往日截然不同。
往日里或慷慨陈词、或据理力争、或察言观色的官员们,今日大多显得有些心神不宁,眼神闪烁,彼此间的交流也带着几分小心翼翼和试探。
一切的源头,都指向了昨日那场突如其来的雷霆之变——裴相下狱!
裴寂,这位从太原起兵就跟随李渊,堪称大唐开国元勋、位居宰辅多年的老臣,一夜之间,就从高高在上的宰相变成了阶下之囚!这消息如同平地惊雷,震得整个朝堂都懵了。
更让人不安的是,陛下对此事的缘由讳莫如深,没有任何明确的说法。
只知道裴府被查抄,裴寂被打入天牢,具体罪名却无人知晓。
这种“未知”带来的恐惧,远比明确的罪名更让人抓心挠肝。
秦王建功……裴相下狱……太子称病不朝……陛下拉拉个脸……
这几件事单独看或许还没什么,但组合在一起,稍微有点政治嗅觉的人,都能嗅到其中那令人毛骨悚然的意味!
这分明是储位之争已经白热化,甚至到了图穷匕见、你死我活的地步了啊!
秦王立功捷报刚入朝堂,刚成为太子一系核心的裴寂就立刻倒台?太子紧接着就“称病”不朝?
啧……这怎么看都像是一场胜利者对失败者的血腥清算!
可是,持刀的人为何会是陛下?!
难道陛下有意易储,所作所为都是在为秦王清障?!
若是如此想来,道理却也算能理通顺,但是,这清算的力度和速度,快的狠的有些让人窒息!
陛下对太子是得有多大的意见啊!前脚还太子献《四海图志》有不世之功,后脚就要易储?
更让人心惊胆战的是,随着裴寂倒台,那些由他一手“遴选”、刚刚进入东宫不久的太子府属官中,竟有十几人也一同“消失”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就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
有心人稍作盘点,便骇然发现,这消失的十几人,皆是代表五姓七望”的朝臣!
陛下……这是要对山东士族动手了吗?
还是说……陛下不希望氏族与太子接触?
亦或者,是太子失势,陛下在清理太子的羽翼?
诡异……十足的诡异!
各种猜测在官员们心中疯狂滋生,却无人敢宣之于口。
每个人都在暗自衡量着自己的立场,计算着自身的安危。
往日里与裴寂交往过密的官员,更是如坐针毡,冷汗涔涔。
龙椅之上,李渊将底下众人的惶惶不安尽收眼底,毕竟关于五姓七望的事,就连他都是懵的,不过仔细想想就能明白,这定是他家那隐藏极深的大郎在给他的二弟报仇(虽说这些人派出去的杀手还没到地方就被整死了),他心中明了,却并不点破。
能以此震慑朝臣,这个‘锅’他替大郎背了!
他没有对裴寂一案做任何解释,也没有对太子的“病情”表示关切,只是如同往常一样,处理着日常政务,但那股无形的、冰冷的威压,却让整个朝会过程都显得格外漫长和难熬。
退朝的钟声响起时,几乎所有官员都暗暗松了口气,如同逃离一般快步离开了太极殿。
但所有人都知道,裴寂倒台引发的政治地震,才刚刚开始。
长安城的水,已经被彻底搅浑了。
接下来的,将是更加残酷的站队、清洗与权力重组。
他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大唐的朝堂,注定要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
李建成“称病不朝”,如同一块试金石,瞬间检验出了朝堂之上所谓“人情”与“立场”的成色。
往日里东宫门庭若市、巴结讨好者络绎不绝的景象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刻意的、令人心寒的疏远与寂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太子不朝足足过去了半个多月,但除了齐王李元吉和魏征以外,再没有第三个官员敢踏足东宫“探病”。
所有人都像是约好了一般,对太子避之唯恐不及,生怕沾染上一丝一毫“易储”风波的晦气,生怕被龙椅上那位明显心情不佳的陛下视为太子余党。
世人皆道天子无情,可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