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穿越银盘面纱。(2/3)
的钻石,而旋臂之间相对黯淡的区域,也并非空无一物,那里分布着更多年迈的、发出黄色或红色光芒的恒星。
整个盘面并非完美的平面,在引力作用下,边缘呈现出微微卷曲的波浪形状。
“我的天……”我终于找回了自己的意识之声,充满了无法抑制的惊叹。
“这就是……我们的家。
”
“是的,这就是银河系。
”傅永恒教授的声音带着深深的敬畏和满足,仿佛一位父亲终于看到了失散多年孩子的全貌。
“我们理论中的旋涡结构,此刻就如此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看那旋臂,它们是银河系最显着的特征,也是恒星诞生的摇篮。
”
傅文的数据化思维立刻开始工作:“正在进行宏观结构匹配。
确认主要旋臂:从银核附近延伸出来的,那条最明亮、恒星最密集的,是英仙臂。
靠近我们太阳系位置的,是人马臂。
而我们太阳系,实际上位于一条较小的、被称为猎户臂的次级旋臂上。
”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我们的共享意识开始“放大”和“聚焦”于这些旋臂结构。
“教授,”我问道,试图用对话来理清这庞大的信息,“为什么旋臂会如此明显?它们是由始终固定在那个位置的恒星组成的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不,并非如此,智林。
”教授的意识像一位耐心的导师,引导着我们观察。
“这就是旋涡结构最精妙也最迷惑人的地方。
你看,如果旋臂是固定的恒星组成,随着银河的旋转,由于不同半径的恒星公转速度不同(差动旋转),旋臂早就该缠绕在一起,变得模糊不清了。
但事实上,它们却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形状。
”
“那这是为什么?”傅文也提出了疑问,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我们三人的连接中格外鲜明。
“想想交通堵塞。
”我忽然灵光一闪,结合之前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比喻。
“是不是类似于密度波理论?”
“非常棒的类比,智林!”教授赞许道,他的意识流中泛起愉悦的波纹。
“密度波理论正是解释这一现象的主流模型。
你可以把银河系的旋臂想象成星系尺度上的‘交通拥堵带’。
恒星、气体和尘埃并非永远待在旋臂里,而是在围绕银心运动的过程中,会周期性地进入这个‘拥堵区’。
”
教授继续详细阐述,我们的感知跟随着他的解释,仿佛在近距离观察一条旋臂的“截面”:“当星际物质(主要是气体和尘埃)进入旋臂这个密度较高的区域时,会受到挤压。
这种挤压会触发引力不稳定,导致气体云收缩、坍缩,最终形成新的恒星。
所以,旋臂之所以明亮,正是因为那里有大量年轻、炽热、寿命短暂的O型、B型恒星,它们发出强烈的蓝光,照亮了周围的气体云,形成了那些美丽的发射星云。
”
“我明白了!”傅文兴奋地接话,她的意识像扫描仪一样捕捉着数据。
“所以,我们看到旋臂的明亮轮廓,其实是一个‘恒星形成前沿’。
那些大质量恒星就像昙花一现,它们在旋臂中诞生,发出耀眼的光芒,但还没来得及离开旋臂,就已经走完了生命的历程,通过超新星爆发等方式消亡了。
而旋臂结构本身,这个‘拥堵模式’,却以不同于恒星公转的速度在星系中传播,维持着宏观上的稳定形态。
”
“正是如此!”我感到豁然开朗,我们的意识在共鸣中加深了对这一宇宙图景的理解。
“就像一段拥堵的车流,车辆(恒星)会不断驶入又驶出,但拥堵路段(旋臂)本身却沿着道路缓慢移动。
因此,旋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恒星诞生的‘浪潮’,而不是一个固定的实体。
”
我们的“目光”再次投向那宏伟的全景。
此刻,英仙臂像一条缀满了蓝宝石和钻石的宏伟链条,从银核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