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博文的新发现。(1/3)
本章重点描绘傅博文那令人惊叹的发现过程。
陈述者:陈智林博士
经过傅教授那精妙绝伦的冥想恢复法,我们的意识如同被宇宙本源之泉彻底洗涤并重新注满了活力。
之前那种感知模糊、思维迟滞的疲惫感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明与通透。
悬浮在那片选定的寂静虚空中,我们并未急于立刻启程。
傅老先生建议我们花一些时间,让刚刚恢复、甚至有所精进的感知能力,重新适应这片广袤的星海,如同让刚刚淬火打磨的利剑,先轻轻划过空气,熟悉其崭新的锋锐。
正是在这段“适应期”里,奇迹发生了。
而这个奇迹的缔造者,正是我们当中最年轻、感知也最为纯粹敏锐的成员——傅博文小朋友。
恢复活力后的文文,其意识投影重新变得像一颗活泼跃动的星辰,充满了无尽的好奇心。
他不再满足于仅仅跟随我们观测既定的目标,而是开始像一只初次放飞宇宙的幼鸟,带着些许胆怯但更多是兴奋,将他那恢复后似乎变得更加敏锐的“意识触角”,小心翼翼地伸向更遥远、更细微的宇宙角落。
我和傅老先生则相对保守,更多地是在巩固恢复的成果,并重新校准我们的“导航基准星”坐标。
我们谨慎地测试着感知的极限,确认之前因疲劳而失真的距离感和亮度判断是否已恢复正常。
周遭几千光年内的天体,成了我们最好的测试对象。
我们辨识着熟悉的O型星、B型星,确认它们的光谱特征和相对位置,与记忆中以及基于物理定律的推算是否吻合。
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宇宙的法则在此地依旧精确地运行着。
然而,文文却似乎走上了一条不同的“探索路径”。
他很少像我们那样,对某个单一恒星或星云进行长时间的聚焦分析。
相反,他更像一个欣赏印象派画作的观众,将自己的感知视野放得极宽,似乎是在捕捉整片星空背景下的某种……“流动感”。
起初,我并未特别在意。
我以为这只是孩子天性使然,在浩瀚景象面前的一种自然反应,或许是在寻找某些有趣的、看起来像动物或物体的星座图案——尽管在银河系内部,从我们这个视角望去,传统的星座早已扭曲变形,不复存在。
但渐渐地,我注意到文文的意识波动呈现出一种奇特的规律性。
他并非漫无目的地“扫视”,而是像在倾听一段极其悠长、极其微弱的旋律,他的意识焦点随着某种看不见的节奏,缓慢地、持续地向着某个方向“漂移”。
“爷爷,陈叔叔,”终于,文文的意识传递带着一丝困惑和强烈的好奇,打断了我和傅老先生的校准工作,“你们有没有觉得……那边的星星,好像……在唱歌?而且是一起往那边流?”
他所说的“那边”,指的是一个与我们原定初步前进方向呈较大夹角的天区。
那里乍看之下,与银河系其他区域并无二致:密集的恒星背景,点缀着明暗不一的星云,共同构成了一幅深邃璀璨的挂毯。
“唱歌?流?”我下意识地按照天体物理学的思维去理解,“文文,你是指恒星的振动频率,还是某种我们尚未解析的引力波扰动?或者只是星际介质密度差异造成的光学效应?”我试图将他的感性描述纳入理性的分析框架。
“不是的,不是那种声音。
”文文努力地寻找着词汇,孩子的语言有时比严谨的科学术语更能贴近本质,“不是用耳朵听的声音,是……是感觉!感觉它们很年轻,很有力气,挤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好像放学后一起朝着同一个方向跑的小朋友!它们的光……连成了一条看不见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