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遭遇星际慧星群。(2/3)
光照,表面冰层升华,形成微弱但可见的气体晕。
“即使在这片虚空中,彗星依然会有微弱的彗发活动。
”我记录着这一现象。
突然,一颗较大的彗星在我们不远处发生了outburst——表面冰层突然大规模升华,形成了一个短暂但明亮的彗发,随后又慢慢消散。
“就像在黑暗中突然绽放的花朵。
”博文惊叹道。
傅教授点头:“这种爆发可能由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加热,或者是被微型陨石撞击所致。
”
我们继续在彗星群中穿行,这些宇宙流浪者以每秒数十公里的速度相对我们移动。
在这种速度下,即使是微小的颗粒也具有极大的动能,我小心翼翼地维持着防护力场。
“看那个!”博文指着一个形状特别奇特的天体。
那是一个双叶形的彗星,看起来像是两个不同大小的球体粘合在一起。
它的形状让我们想起了奥陌陌,但更加对称和规则。
“这可能是一次轻微碰撞的结果,或者是原始积累过程中形成的接触双星。
”傅教授分析道。
我让探测器靠近观察,发现这个双叶形彗星的连接处有着复杂的表面结构,像是冰川般的褶皱和裂隙。
“这些彗星记录着它们起源星系的信息,”傅教授说,“通过研究它们的组成和结构,我们可以窥见银河系其他区域的化学和环境条件。
”
博文思考了一会儿:“如果这些彗星来自不同的恒星系,它们会不会带着外星生命的痕迹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是一个深刻的问题,”傅教授赞赏地看着孙子,“虽然这些彗星本身不太可能携带完整的外星生命,但它们确实可能含有生命的前体物质,甚至是微生物的化石证据。
”
我们继续深入彗星群的核心区域。
这里的彗星密度更高,有时我们需要小心地规避那些突然改变轨迹的天体。
彗星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使得它们的运动轨迹变得复杂而难以预测。
“注意保持安全距离,”傅教授提醒道,“这些彗星的轨迹可能受到相互引力的扰动。
”
我加强了导航系统的警戒级别。
在一个如此密集的天体群中航行,即使是以意识形态存在,也需要极其精密的计算和快速的反应。
突然,监测系统发出警报——一颗直径约五公里的大型彗星正在发生剧烈活动!
我们观察到那颗彗星的表面出现了数条巨大的裂缝,从裂缝中喷涌出大量的气体和尘埃。
这些喷发物在虚空中形成了一道临时的光环,在遥远的星光下闪烁着神秘的光芒。
“这是彗星的分裂过程!”我立刻启动所有记录设备。
傅教授专注地观察着:“可能是内部积累的气体压力终于突破了表面结构的承受极限。
”
我们目睹着这颗彗星缓慢地分裂成数个较大的碎片,以及无数的小冰砾。
这个过程持续了约一个小时,最终原来的彗星变成了一小群相互关联的天体,仍然沿着大致相同的轨迹前进。
“这就是彗星群的演化方式,”傅教授解释道,“通过周期性的分裂和消散,它们逐渐从紧密的群体变成分散的流星体。
”
博文看起来有些伤感:“它们最终会完全消失吗?”
“从个体来看,是的,”傅教授回答,“但它们的物质会回归星际介质,成为新天体的一部分。
宇宙就是这样循环不息的。
”
我们继续观察了数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