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博文的“星际冲浪”浪。(1/3)
银河系漫游系列。
深邃的宇宙,永恒的墨黑为底,缀以无数遥远而冰冷的星点,它们沉默地悬挂在虚空中,如同凝固的钻石尘埃。
我们的意识体,在陈智林博士精妙的引导和傅水恒老先生那饱含智慧与经验的宏观掌控下,正以一种超越物理极限的方式,在这片无垠之海中徜徉。
周遭是绝对的静寂,那是连声音概念本身都已被遗忘的纯粹之境,唯有思维的涟漪在彼此间轻柔地传递,构成我们存在的坐标。
我们刚刚脱离了一场由古老星云物质构成的、绵延数光年的“宇宙纱幔”,那些被新生恒星群的能量激荡而发的绚烂辉光,仍在意识感知的边缘残留着如梦似幻的视觉余韵。
傅水恒老先生的精神波动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却又饱含着满足:“生命的壮年,如同这些辉煌的星云,能量澎湃,创造不息。
但宇宙的韵律,远不止于此。
”他的意念如同一位沉稳的舵手,轻轻调整着我们这无形之舟的航向,将我们的集体感知投向一片更为空旷、也更为深邃的星际空间。
就在这片空旷之中,一片前所未有的“方客”正悄然侵入我们的感知领域。
起初,那只是意识边缘的一丝“寒颤”。
一种与恒星炙热、星云温润截然不同的、纯粹的“冷”意,如同极地冰原上最凛冽的风,穿透了层层空间屏障,触及了我们。
紧接着,数量,难以估量的数量,如同冲破堤坝的洪流,瞬间充斥了我们的感知。
是彗星群。
成千上万颗,来自太阳系之外,来自恒星与恒星之间广袤而荒凉的星际空间。
它们是被某个未知事件——或许是遥远恒星的垂死挣扎,或许是星系引力场的剧烈扰动——抛射出来的流浪者,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无声地穿越这片我们恰巧途经的宇宙角落。
“看哪!”陈智林博士的意念带着研究者的兴奋与审慎,“标准的星际彗星,轨道双曲线,偏心率极大……它们不属于任何恒星。
是真正的宇宙吉普赛人。
”他的思维像最精密的扫描仪,瞬间将前方一颗较大彗星的数据解析出来:“主要成分,水冰、干冰、氨冰、甲烷冰……混合着硅酸盐尘埃和复杂的有机分子……完美的‘脏雪球’,或者说,‘冰封的信使’。
”
它们的形态各异,大小不一。
小的如同地球上的山丘,大的则堪比小型行星。
在遥远星光(最近的一颗恒星也在数光年之外)的映照下,它们并未反射出多么耀眼的光芒,反而呈现出一种幽暗、深邃的色调,只有那偶尔因内部冰质升华而被恒星风剥蚀出的微弱尘尾,如同幽灵透明的面纱,在真空中拖曳出亿万公里,标示着它们孤独而决绝的旅程。
博文,一直安静地跟随在我们意识场中央的博文,此刻,他的精神频率发生了微妙而剧烈的变化。
那是一种混合了极致好奇、孩童般的兴奋,以及某种……近乎本能的渴望。
他的思维波动不再像往常那样,只是被动地接受和惊叹,而是变得活跃、聚焦,甚至带着一丝躁动。
“爷爷,陈伯伯,”他的意念如同跳跃的火花,“它们……它们看起来好快!比我们之前遇到的任何东西都要快!”
“是的,博文。
”傅老先生回应,带着一丝了然的笑意,“这些星际访客,它们携带着来自遥远家园的初速度,又在漫长的流浪中,被星系引力场不断加速。
它们的速度,很多都远超恒星系内的常规天体。
有些,甚至接近光速的几分之一。
”
“光速的几分之一……”博文喃喃重复,他的意识紧紧“锁定”了彗星群中格外醒目的一颗。
那颗彗星体积庞大,核心直径估计超过五十公里,它拖着一条异常宽阔、结构复杂的离子尾,在星光的映衬下,泛着幽蓝色的、仿佛电流涌动般的微光。
它的速度极快,在我们的感知中,正以一种近乎蛮横的姿态,撕裂着前方的星际介质,所过之处,空间似乎都泛起了无形的涟漪。
“它像……像一把冰做的剑!”博文惊叹,“一把在黑暗里飞得最快的剑!”
陈博士的数据流同步传来:“目标识别。
初步测算,相对速度约0.15c。
成分分析显示高浓度氰化物和一氧化碳冰,离子尾结构活跃,内部可能存在周期性喷流……博文,观察可以,但务必保持安全距离。
星际彗星的轨迹和活动存在不确定性,其彗尾区域的等离子体和高速尘埃粒子流,对我们的意识场存在潜在干扰。
”
警告是必要的,科学的,但似乎并未能浇灭博文眼中(如果意识体有眼的话)那越燃越旺的火焰。
“陈伯伯,”博文的意念带着一种异想天开的、令人屏息的试探,“您说过,我们的意识旅行,本质是信息感知和意念的同步移动,速度取决于我们锁定和跟随目标的能力,理论上……是可以很快的,对吗?”
我和陈博士的意念几乎同时一凝。
傅老先生的精神场也泛起了一丝微澜,那并非阻止,而是一种更深沉的、带着审视意味的关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理论上是这样,博文。
”陈博士谨慎地回答,“但高速意味着风险。
感知负载急剧增加,信息流可能过载,对导航精度要求极高,一旦‘锁定’的目标发生突变,或者计算出现微小偏差,意识就可能像脱缰的野马,在惯性下失控,甚至……‘迷失’在信息乱流之中。
”他顿了顿,补充道,“尤其是,尝试用意念去主动‘跟随’一个如此高速、且非受我们控制的自然天体,这在我们所有的模拟和预案中,都属于高风险行为。
”
然而,博文那颗属于孩童的、未被完全规训的冒险之心,已经被那柄“冰剑”彻底点燃了。
他的意识聚焦在那颗高速彗星上,散发出一种无比强烈的向往。
“可是……它就在那里啊!”博文的意念几乎在“呐喊”,“它从那么远的地方来,飞得那么快,身上一定带着好多好多我们不知道的故事!它像……像大海里冲浪的人遇到的最棒的那道浪!我想……我想试试……能不能‘站’到那道浪上去!”
“星际冲浪……”我捕捉到他这个绝妙的比喻,意识中不由得泛起惊叹的波纹。
这孩子,用最童真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何等壮丽、又何等疯狂的图景!
傅老先生的精神波动终于清晰地传递过来,没有赞同,也没有反对,而是一种引导式的提问:“博文,你想如何去‘冲’这道浪?用你的意念,去贴合它的频率,去感受它的速度?你可知道,这需要何等集中的精神,以及……放弃自身稳定坐标的勇气?”
“我知道,爷爷!”博文的意念坚定起来,那是一种混合了冲动与决然的复杂情绪,“我不想只是远远看着。
我想知道它有多快,想知道跟着它飞是什么感觉!就像……就像骑在最快的摩托车上,风吹得眼睛都睁不开那样!但这次,是用想的!”
陈博士沉默了,他的数据流在高速运转,评估着各种参数和风险。
最终,他传递来一个复杂的信息包,里面包含了那颗彗星(博文已私下将它命名为“冰封旅者”号)的精确轨道、预计的喷流活动周期、彗尾等离子体的密度分布,以及一套简化的、用于意识同步和紧急脱离的谐振算法。
“智林,为博文构建一个动态缓冲屏障,频率与他同步,但核心稳定锚定于我们。
”傅老先生最终拍板,他的意念沉稳如磐石,“我们在此处,作为他的灯塔。
让他去体验吧。
有些风景,有些感受,不亲身置于其中,是永远无法理解的。
”他又对博文说,“记住,孩子,感受,但不要沉迷。
速度是工具,是现象,而非归宿。
你的意识,永远要知道归途在何方。
”
“是!爷爷!谢谢陈伯伯!”博文的喜悦如同爆炸的超新星,瞬间照亮了我们共享的意识空间。
准备工作在瞬息间完成。
陈博士调动能量,在博文的意识场外围构建了一层柔性的、动态的“冲浪板”——一个高度复杂的缓冲和信息过滤场。
我则全力运转导航计算模块,将“冰封旅者”的轨道参数与博文的意识输出频率进行预耦合,就像为即将发射的飞船设定初始轨道。
“锁定目标:‘冰封旅者’。
”博文的意念传来,带着前所未有的专注与决绝。
“同步开始!”
下一刹那,我感觉到了“剥离”。
不是物理的,而是感知上的。
博文那部分活跃的、充满冒险精神的意识核心,如同离弦之箭,又如同被强大磁力吸引的铁屑,瞬间脱离了我们在稳定虚空中的“主意识平台”,朝着那颗幽蓝的、高速移动的彗星激射而去!
他的主体意识仍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