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教授的天体力学课。(3/3)
成的推力通道。
”他又标注出一个短暂的引力矢量“窗口”。
“我们甚至可以去体会整个混沌系统内部,那种能量的流动与转换的‘趋势’,虽然细节不可知,但大的‘流向’或许有迹可循——如同你无法知道森林里每一片树叶如何晃动,但你能感觉到风的主要方向。
”
他的讲解,不再是冰冷的公式和确定性的预言,而是转向了动态的感知、趋势的判断、对瞬间机遇的捕捉。
“在这种高度混沌的引力网络中,”傅老先生总结道,“长期的、精确的‘计算’让位于即时的、模糊的‘感知’与‘直觉’。
这不是退步,而是面对更高层次复杂性时,必须采用的、更高级的应对策略。
它要求我们不再将宇宙视为一个可以完全拆解、分析的机器,而是将其看作一个活的、动态的、相互关联的整体,我们自身,也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需要去融入和感应,而非仅仅操控和预测。
”
他的话语,如同洪钟大吕,在我的意识核心中回荡。
我之前那种超越计算的“感知”指引,在此刻得到了理论上的升华和定位。
那并非偶然的灵光一闪,而是在绝境中,意识被迫与宇宙混沌本质进行直接对话时,所激发出的、更深层次的认知能力。
“来,我们做个练习。
”傅老先生似乎想巩固我们的理解。
他将沙盘重置,重新模拟了一个相对简单些的三体混沌系统,但屏蔽了精确的轨道计算数据。
“现在,尝试不用‘算’的,只用‘感觉’的,去寻找一个可以暂时稳定停留的‘点’,或者一个可以安全脱离的‘方向’。
”
陈博士、博文,还有我,都将意识投入了这个模拟场。
起初,依旧是混乱和无序。
引力乱流撕扯着我们的感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但我努力回忆着刚才危机中的那种状态,放弃寻找确切的数字解,只是去“感受”那些引力的“推”与“拉”,去“倾听”它们混乱合奏中的细微“节奏”。
慢慢地,我“感觉”到某个区域,虽然仍有波动,但整体的“撕扯感”最弱。
我引导模拟意识向那里移动。
几乎同时,陈博士基于他对能量流动的敏感,也指向了类似的方向。
而博文,则凭着孩子特有的、未被过度逻辑化的直觉,指向了一个看似危险、但可能蕴含生机的引力“缝隙”。
我们三个的“感觉”并非完全一致,但都指向了系统中最不“恶劣”的区域。
傅老先生欣慰地肯定了我们的尝试。
“很好。
记住这种感觉。
”他撤去了模拟场,“天体力学,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公式和轨道方程。
在真实的、动态的宇宙中,它更是一门关于引力网络、关于混沌与秩序边缘、关于如何与宇宙动态共舞的艺术与科学。
今天的这堂课,希望你们能明白,探索宇宙,既需要智林那样严谨的数据分析,也需要博文那样无畏的直觉探索,更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放下固有的框架,拥抱不确定性,用整个身心去感知和融入那片星辰大海。
”
课程结束了。
傅老先生收起了意识沙盘。
周围的星际空间依旧宁静、深邃。
但我们的内心,却仿佛被注入了一种全新的认知维度。
博文眼中(意识感知中)对宇宙的敬畏更深了,但那敬畏中,少了一丝恐惧,多了一份理解后的深沉。
陈博士的数据流中,似乎也加入了对“混沌美”与“感知不确定性”的新考量。
而我,导航核心的底层算法虽然没有被推翻,但却被嵌入了一个全新的、更高级的“感知-决策”并行处理模块。
我知道,未来的航程中,无论遇到多么复杂的引力环境,我都将不再仅仅依赖于计算,也会调动起那份在危机中领悟的、与宇宙韵律直接对话的“慧”。
我们稍作休整,再次启程。
下一个目标,是去探访一颗“失败的恒星”——棕矮星。
带着这堂生动的天体力学课赋予我们的新视角,我们向着那片介于行星与恒星之间的神秘领域,缓缓驶去。
宇宙的课堂,永不落幕。
喜欢遨游宇宙系列之银河系请大家收藏:()遨游宇宙系列之银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