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棕矮里———失败的恒星。(2/3)
。
”傅老赞许道,“它并非完全不发光。
在它刚形成时,由于引力收缩,内部积累了大量的热量。
这些热量,加上它内部可能存在的、短暂的氘聚变,以及后来缓慢的、不完全的锂聚变,会以红外线的形式释放出来。
所以,在普通光学望远镜里,它几乎是隐形的,但在红外望远镜下,它就像一个温暖的、暗淡的红外光源。
”
我们如同三只渺小的宇宙飞蛾,环绕着这团巨大的、冰冷的“余烬”飞行。
它的引力场带着一种粘滞感,不如大质量恒星那般霸道凌厉,却也足够将我们,以及远处稀疏的星际物质,牢牢地束缚在它的周围。
“让我们再靠近一些,”傅老提议,“看看它的大气层。
棕矮星的大气是研究其物理和化学过程的绝佳窗口。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们小心翼翼地降低高度,浸入棕矮星那异常深厚的大气层。
这里主要由氢和氦构成,但与恒星炽热、电离的大气不同,这里的温度压力条件,允许更复杂的分子形成。
“检测到甲烷和一氧化碳的吸收谱线,”陈博士报告道,他的意识专注于数据分析,“还有水蒸气的特征。
这在真正的恒星大气中是几乎不可能稳定存在的,高温会将其分解。
但在这里,温度足够‘低’,这些分子得以幸存。
”
“看那些云!”傅愽文的意识指向下方。
在红外感知下,我们可以看到棕矮星的大气中,悬浮着大片大片结构复杂的云层。
这些云并非由水冰构成,而可能是由铁、硅酸盐,甚至是氨冰等物质组成的颗粒。
“想象一下,这里的‘天气’会是什么样子?”傅老引导着我们的想象,“或许会下起铁雨,或者沙尘暴。
由于缺乏强烈的内部能量驱动,它的大气环流可能相对缓慢,但绝非死寂。
对流仍然存在,将这些深层的物质翻腾上来,又沉降下去。
”
我们继续深入,试图用意识去触摸这颗天体那冰冷的“心脏”。
棕矮星的内部结构,也是其“失败”的关键所在。
“它的质量,”陈博士构建着内部模型,“估计只有木星质量的三十到四十倍。
这个质量,远低于维持稳定氢聚变所需的门槛——大约是木星质量的七十五到八十倍。
”
“那么,它内部现在是什么样的?”我问。
“一个degeneratedcore,”陈博士用了一个专业术语,随即解释道,“简并态核心。
简单说,由于引力压缩,核心的物质——主要是氢——被挤压到一种极高的密度,电子处于简并态,产生一种量子压力,抵抗着进一步的引力坍缩。
这种压力支撑了它的大部分结构,使其不至于继续塌陷。
但简并压本身不产生能量。
所以,它的核心是‘死寂’的,没有恒星那样熊熊燃烧的熔炉。
”
傅老补充道:“在它形成的早期,如果质量再大一些,核心的温度和压力就能点燃氢,成为一颗真正的、哪怕是微小的红矮星。
或者,如果质量再小一些,它就会更像木星,依靠初始热量的缓慢释放和可能的氘聚变来维持能量。
但它恰恰卡在了这个临界点上。
它可能短暂地燃烧过氘,甚至锂,但这些燃料很快就耗尽了。
此后,它就只能依靠形成之初引力收缩积累的热量,慢慢地、不可逆转地冷却下去,走向永恒的黑暗和寒冷。
”
“所以,它就像一个没有真正点燃的炉子,”傅愽文努力理解着,“积累了柴火,也冒了点烟,甚至可能蹦出几个火星,但最终没能烧起来,就这么慢慢地凉掉了?”
“非常形象的比喻,孩子!”傅老的意识中充满了欣慰,“正是如此。
它拥有成为恒星的‘材料’和‘潜力’,却缺少了最关键的、足以引发质变的‘那一点质量’。
这就是它‘失败’的原因。
”
这个认知让我们沉默了片刻。
意识感知中,这颗巨大、暗红、缓慢冷却的天体,似乎弥漫着一种悲剧性的孤独。
它本可以成为照亮一片星空的太阳,却最终沦为宇宙暗角里一块无人问津的炭块。
“那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呢?”我问道,“在一个星云里,为什么会有这样质量‘不足’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