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农科所博士(1/3)
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院子里,安静得能听见风吹过老槐树叶子的沙沙声。
这种安静,与一墙之外城市隐隐传来的喧嚣浮躁截然不同。
时间是下午三点,阳光正好,但研究所的红砖小楼却像一头蛰伏的野兽,在现代化的都市丛林中固守着一片过时的从容。
陆锋把车停在院墙外的树荫下,没有立刻下去。
他摇下车窗,目光掠过院子里试验田那一畦畦整齐的、绿得有些不真实的作物,最后落在主楼门口那块白底黑字的牌匾上。
“农科所……”他低声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方向盘。
说服陈海的过程比预想顺利,那位老兵的直觉和对自己的信任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接下来这位,是另一种人。
用对付陈海的那套“感觉不对”、“早做准备”的含糊说辞,恐怕连对方五分钟时间都争取不到。
陆锋从副驾驶座上拿起一个厚厚的牛皮纸文件袋,里面装着他通宵达旦准备的东西——一些精心筛选、甚至部分篡改过的“项目计划书”、“合作协议”以及大量从公开渠道收集,但经过他重新编排打印的学术论文摘要。
封面上,用醒目的黑体字印着虚构的项目名称:“‘诺亚’极地适应作物种子库可行性研究及前期实地勘探合作建议书”。
一个听起来高大上、充满使命感,但又足够冷僻和专业化,能让真正领域的专家产生兴趣,同时因其“极地”和“保密”性质而不好向常规渠道核实的名头。
这是陆锋为周毅博士量身打造的“鱼饵”。
他深吸一口气,拿起文件袋,推门下车。
院内的空气带着泥土和植物特有的清新气息,与停车场那边飘来的汽车尾气形成鲜明对比。
他按照之前电话预约的模糊说辞(自称是一家海外环保基金会的项目联络人),走向主楼。
接待他的是周毅的助手,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研究员。
听说陆锋是来谈“极地作物项目”的,助手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但还是很客气地将他引向走廊深处。
“周老师还在温室,请您到他办公室稍等一会儿。
”
周毅的办公室与其说是办公室,不如说是一个被书籍和样本淹没的洞穴。
四壁书架顶天立地,塞满了各种语言的精装书和期刊合订本。
靠窗的书桌上,文件堆得像小山,只留出一小块可供书写的区域。
一个显微镜摆在桌子中央,旁边是几张拍摄了植物细胞结构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空气中弥漫着旧书、干燥标本和一丝淡淡的化学试剂味道。
最引人注目的是靠墙的一排恒温培养架,上面整齐摆放着几十个透明培养皿,里面是不同发芽状态的种子,嫩绿的幼芽在可控的光照下奋力生长。
这里的时间流速,仿佛比外面慢了一倍。
陆锋站在房间中央,感觉自己像个误入精密钟表内部的粗鲁巨人,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打乱了某种脆弱的平衡。
等了约莫十分钟,门外传来脚步声。
一个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实验服、身材清瘦、戴着一副老式塑料框眼镜的男人走了进来。
他看起来四十岁左右,头发有些凌乱,额头上带着细密的汗珠,眼神有些疲惫,但看向陆锋时,却有一种穿透性的专注。
“陆先生?”周毅伸出手,他的手修长,指节分明,指甲缝里还残留着一点泥土的痕迹,“抱歉,刚在做一个杂交授粉,时间卡得比较死。
我是周毅。
”
“周博士,打扰了。
我是陆锋。
”陆锋与他握手,能感觉到对方掌心的粗糙。
周毅示意陆锋在书桌对面唯一一张空椅子上坐下,自己则绕过书山,坐到主位。
他没有寒暄,直接切入主题:“电话里说不太清楚,您提到的‘诺亚’项目,具体是研究哪类作物的极地适应性?目标是解决什么问题?”
单刀直入,典型的学者风格。
陆锋喜欢这种效率。
他打开文件袋,将那份精心炮制的“建议书”递过去。
“周博士,我们基金会长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下的粮食安全问题。
现有的主流种子库,如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主要功能是保存。
我们的‘诺亚’项目,更侧重于‘应用前研’——旨在寻找和培育一批能够在极端寒冷、弱光、甚至非土壤环境下完成生命周期的高效作物,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嗯,某些特定场景下的封闭式生命维持系统,提供食物基础。
”
他刻意使用了一些宏大又略带模糊的术语,同时观察着周毅的反应。
周毅扶了扶眼镜,低头快速翻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