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书记的召见(2/3)
有几处用红笔划出的痕迹和批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李鸣风?”董国云终于开口,声音低沉有力,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帝京大学经济学院的高材生,选调生,刚分配到我们组织部?”
“是的,董书记。
”李鸣风回答得简洁有力。
“坐。
”董国云指了指办公桌对面的一张椅子。
“谢谢董书记。
”李鸣风依言坐下,腰背挺得笔直,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目光平视,既不过分谦卑地躲闪,也没有丝毫僭越地直视董国云的眼睛,保持着恰到好处的恭敬与镇定。
这份沉稳,让董国云眼中掠过一丝极淡的讶异。
他见过太多在他面前紧张得语无伦次的年轻人。
“这份报告,”董国云拿起桌上的报告,用手指点了点封面,开门见山,没有任何寒暄,“是你写的?”
“是的,董书记。
是在组织部张为民股长的安排下,查阅相关档案资料完成的。
”李鸣风再次强调了组织和程序,这是王海山教他的第一课。
“哦?张为民安排的?”董国云眉毛微不可察地扬了一下,语气听不出情绪,“他倒是会安排工作。
说说看,你是怎么想到做这样一份分析的?仅仅是因为张为民同志安排的任务?”
这才是关键问题!董国云在试探他的真实动机和思考深度。
李鸣风早有准备,他略微调整了一下呼吸,声音沉稳而清晰:
“董书记,直接原因是张股长交办的任务,要求梳理新招录公务员的基本情况。
但在查阅档案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和数据,比如人才流失比例异常偏高、专业结构与县域发展需求存在明显错位、基层留不住高学历人才等。
这引起了我的思考。
结合我所学的经济学背景,我认为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其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区域发展的潜力和动能。
特别是在当前各地都在抢抓机遇、竞相发展的背景下,榆林县如果不能在人才问题上破局,未来的发展必然会受到严重制约。
因此,在整理基础数据之外,我尝试结合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归纳和分析,希望能为领导决策提供一点粗浅的参考。
”
他的回答条理清晰,逻辑严谨。
将“个人洞察”巧妙地包裹在“完成任务”和“专业思考”的外衣之下,既点明了问题的严重性(关系到榆林发展),又引用了自己的专业背景(经济学)作为支撑,最后落脚于“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姿态放得很低。
董国云的手指在报告上轻轻敲击着,目光锐利依旧,但那份审视的意味似乎淡去了一些,多了一丝探究的兴趣。
“你报告中提到,人才流失接近新招录的四分之一。
这个数据,准确吗?依据是什么?”董国云抛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报告中最扎眼、最可能引起争议的点。
“数据来源于组织部干部档案中近五年新招录公务员(含选调生)的原始名册,以及对应的调动、辞职记录。
”李鸣风回答得斩钉截铁,语气充满自信,“我进行了逐人核对和统计。
调离人员主要包括:考取上级机关公务员、调入市级事业单位、应聘到经济更发达地区工作、以及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申请调出的。
统计口径严格以人事档案记录为准,确保客观。
”
董国云沉默了几秒,似乎在消化这个令人不快的数字。
他的脸色变得有些凝重。
显然,这个比例超出了他的预期。
“专业错配…你指的主要是哪些方面?对发展的具体制约体现在哪里?”董国云继续追问,问题更加深入具体。
李鸣风精神一振,这正是他发挥专业所长的地方:“董书记,从档案统计看,近五年新招录人员中,行政管理、汉语言文学、历史等通用型文科专业占比超过60%,而县域经济发展亟需的产业经济、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现代农业技术、电子商务等专业人才占比极低,甚至为零。
这种结构性失衡带来的制约是多方面的:”
“其一,缺乏懂产业、懂项目、懂招商的专业人才,导致我们在制定发展规划、策划引进项目时,可能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容易错失机遇或引入不适合本地的产业。
”
“其二,在具体推进项目落地、服务企业过程中,专业知识的缺乏可能导致效率低下,甚至出现外行指挥内行的情况,影响营商环境和项目成效。
”
“其三,在农业现代化、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等涉农领域,缺乏现代农业技术和市场营销人才,导致好的资源难以转化为经济效益,农民增收乏力。
”
李鸣风侃侃而谈,结合榆林县未来几年可能面临的机遇,如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特色旅游等,他巧妙地用经济学原理和现实案例进行佐证,将专业术语转化为董国云能听懂的、关乎地方发展痛点的具体表述。
董国云听得很认真,身体微微前倾,手指停止了敲击,眼神专注。
李鸣风清晰的思路、扎实的数据支撑和切中要害的分析,显然引起了他的重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报告中你提出的几条建议,”董国云终于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