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墩苗行动(2/3)
师,将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流程和工具。
然而,阻力无处不在。
部分乡镇领导对“双导师制”颇有微词,认为增加了负担;有的县直部门对“理论导师”的指派敷衍了事;更有甚者,个别下派干部本身也带着情绪,觉得是被“发配”了。
李鸣风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采取了“以点带面、树立标杆”的策略。
他首先选择了基础相对较好、党委书记比较开明的柳林镇作为重点联系点。
柳林镇接收了三位下派干部:一位学农业经济的硕士生张伟,安排在镇农业办;一位法律专业毕业的本科生陈芳,安排到镇司法所参与调解;还有一位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县招商局科员王强。
李鸣风亲自带着县委办的工作人员,多次下沉到柳林镇。
他不是去检查,而是去“蹲点服务”。
张伟在调研中发现,柳林镇几个村的葡萄种植品种老化、销售渠道单一。
李鸣风鼓励他大胆尝试,并亲自协调县农业局的技术专家担任他的“理论导师”,联系市里的水果批发商来考察。
在实践导师(柳林镇镇长)支持下,张伟牵头成立了一个小型合作社,尝试引进新品种,探索“合作社+电商”的销售模式。
短短一个多月,试点村的葡萄预售情况就远超往年。
张伟的干劲被彻底点燃,从最初的迷茫变得充满自信。
陈芳刚到司法所,面对复杂的农村纠纷有些手足无措。
李鸣风建议她的“理论导师”(县法院一位资深法官)定期来镇里,结合真实案例给她“开小灶”。
同时,鼓励她跟着经验丰富的老调解员实地观摩学习。
在一次棘手的宅基地纠纷调解中,陈芳运用所学,条分缕析,成功说服双方达成协议。
她的专业能力和沟通技巧迅速得到了村民和同事的认可。
王强利用在县招商局的人脉和信息优势,敏锐地捕捉到一家做农产品深加工的中型企业有意向在周边布局分厂。
李鸣风得知后,立即协调县招商局、国土局组成联合小组,由王强具体对接,全程服务。
凭借对柳林镇资源和政策的熟悉,王强成功说服该企业将柳林镇作为首选考察地。
一个潜在的招商项目正在酝酿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柳林镇三位下派干部的快速成长和初步成效,成了“墩苗计划”最好的广告。
李鸣风适时地在“青苗汇”上安排张伟、陈芳分享他们的实践心得和困惑解决过程,用鲜活的事实说话。
他还将柳林镇的经验整理成简报,呈送董国云并转发给所有县委常委和乡镇党委书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其他乡镇看到柳林镇的实效,抵触情绪明显减弱,开始主动思考如何用好下派干部。
县直部门的“理论导师”们也感受到了压力,变得认真起来。
当然,并非所有下派干部都一帆风顺。
在小泉镇下派的一位学城市规划的硕士生李想,就遇到了巨大困难。
他满腔热情想为镇区做规划提升,但提出的方案过于理想化,脱离当地财力和实际需求,遭到镇领导和部分群众的质疑,工作陷入僵局,情绪低落。
在季度评估中,工作组发现了李想的问题。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