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调研惊雷(3/3)
,离家近!”
虽然话语朴素,甚至有些“土气”,但那份对下派干部的信任和对未来的期盼,却是最真实的。
下午的“青苗汇”月度交流会在县委党校一间普通教室举行。
没有主席台,只有围成一圈的桌椅。
周明华和调研组坐在旁听席。
下派干部们围绕“基层治理的难点与创新”畅所欲言。
有人谈到了“空心村”养老的困境,有人分享了推广农业技术遇到的阻力,有人直言不讳地批评某些部门对“墩苗”干部支持不够,流于形式。
张伟也坦承了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土地、资金等瓶颈。
陈芳则分享了她在调解中如何运用心理学技巧的案例。
李想大胆提出了利用开发区资源反哺偏远乡村的设想。
会场气氛热烈,有困惑,有争论,更有思想的碰撞和解决问题的务实探讨。
周明华始终认真倾听,偶尔在笔记本上记录着。
交流会尾声,周明华主动要求讲话。
她没有长篇大论,言简意赅:
“今天走了几个地方,看了,听了。
榆林县的‘墩苗计划’,不是花架子!”她目光扫过在场的下派干部和县领导,“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产业有发展,矛盾有化解,乡村有新貌,干部有成长!特别是今天上午柳林镇的‘意外’,下午小泉镇的‘惊喜’,还有这场坦诚的交流会,让我看到了榆林敢于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决心和基层年轻干部的活力与潜力!”
她看向董国云和李鸣风:“董书记,李主任,你们的探索方向是对的。
‘墩苗’的核心,就是要把年轻干部放到最吃劲的岗位上去磨练,去解决实际问题!要给他们压担子,更要给他们搭台子、架梯子!今天那个张伟同志遇到的困难,就是需要你们县委县政府搭台子去协调解决的!还有陈芳、李想这些在小泉镇干出了成绩的同志,他们的经验和能力,要好好总结推广!”
最后,她的目光落在所有下派干部身上:“你们是幸运的,赶上了好政策,遇到了好平台。
但平台只是起点,路要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
记住,你们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省委组织部会持续关注‘墩苗计划’,关注你们的成长!”
周明华的车队驶离榆林时,已是黄昏。
董国云和李鸣风站在县委大楼前送行,紧绷的神经终于可以稍稍放松。
周明华临上车前,特意与李鸣风握了握手:“李主任,工作做得扎实,临场处置也得当。
很好。
”
这简短的肯定,分量极重。
回到办公室,董国云难掩兴奋,用力拍了拍李鸣风的肩膀:“鸣风!成了!周部长这关,我们算是闯过来了!你功不可没!”
然而,李鸣风脸上却并无太多喜色。
他打开手机,看到了林晚秋发来的短信:“手术顺利。
妈检查结果出来了,是冠心病早期,需长期服药静养。
安好,勿念。
”他心中涌起愧疚,迅速回了条:“辛苦了!等我忙完这阵。
”
放下手机,他看向窗外沉沉的暮色。
柳林镇王老伯的突然发难,绝非偶然。
是谁在背后递了刀子?县长郑卫国下午在小泉镇时那意味深长的沉默?还是常务副县长孙立强那些若有若无的掣肘?周部长的认可只是开始,榆林县这潭水下的暗流,经过这次调研的搅动,恐怕会更加汹涌。
权力的棋局,一步输赢之后,往往是更复杂的缠斗。
他深吸一口气,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喜欢重生之问道官途请大家收藏:()重生之问道官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