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余波下的暗涌(2/3)
空间,削弱董国云和他推动的这项政绩工程的影响力!
“郑县长、孙副县长的提醒很有必要。
”李鸣风没有直接反驳,而是顺着对方的话说,“这确实提醒我们要更加注重对‘墩苗’干部的全过程管理和风险防控。
‘墩苗’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在实践中培养。
张伟同志在柳林镇的工作,是在实践导师(镇长)的直接指导和监督下进行的,合作社的重大决策也经过镇党委研究。
这次事件,恰恰说明了‘双导师制’的重要性——在问题出现时,有机制能及时发现和纠正。
至于经验,不正是要在处理复杂问题中积累的吗?如果因为怕出错就不让年轻干部接触核心工作,那‘墩苗’的意义何在?我们又如何能培养出真正能扛重担的后备力量?”
他环视会场,语气沉稳而有力:“周明华部长在调研时特别强调,要给年轻干部‘压担子’更要‘搭台子’。
这个‘台子’,既包括组织支持,也包括容错纠错的空间。
只要我们坚持依法依规,加强指导和监督,就不该因噎废食。
柳林镇的问题已经依法解决,它非但不是否定‘墩苗’的理由,反而是我们完善机制、更好支持年轻干部成长的契机!”
李鸣风的回应,有理有据,既承认了需要加强管理,又坚决扞卫了“墩苗计划”的核心价值——在实践中培养、在关键岗位锻炼。
他巧妙地将周明华的指示作为尚方宝剑,堵住了郑卫国等人试图“收权”的企图。
董国云适时一锤定音:“鸣风同志说得很到位!‘墩苗’计划的方向不能动摇!出了问题就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机制!各乡镇、各部门要全力支持‘墩苗’干部开展工作,该把关的把关,该放手的放手!散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郑卫国面无表情地率先起身离开。
孙立强跟在他身后,眼神阴沉地瞥了李鸣风一眼。
这场常委会的交锋,李鸣风看似化解了对方的发难,但也彻底将郑卫国、孙立强推到了对立面。
双方在“墩苗”问题上的矛盾,已经摆上了明面。
就在县里暗流涌动之时,小泉镇再次发生了一件震动县里的事。
镇区改造涉及几家临街商铺的拆迁补偿,其中一家五金店的店主老赵对补偿方案不满,认为评估过低。
他纠集了十几个亲戚朋友,堵住了正在施工的农贸市场入口,情绪激动,场面一度失控。
镇党委书记马文才闻讯赶来,苦口婆心劝说,但效果甚微。
老赵认死理,觉得镇里是在“欺负老实人”。
就在僵持不下之际,陈芳赶到了现场。
她没有像马文才那样直接劝说老赵,而是先分开人群,走到老赵面前,平静地说:“赵叔,我是镇司法所的陈芳。
您觉得补偿不合理,我能理解。
但这样堵着不让施工,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违法。
您看这样行不行?您选一个您信得过的评估师,费用由我们镇里承担,重新对您的店铺评估一次。
如果评估结果确实低了,我们按新评估价补偿。
如果评估结果和现在差不多,或者更高,您就按现在的方案签,行吗?”
这个提议大大出乎老赵意料。
他本以为镇里会强行清场或施压,没想到陈芳给了他一个看似公平的台阶。
而且由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