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新官,旧账,民心秤(1/3)
董国云的调令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榆林官场的湖心,涟漪尚未平息,新任县委书记的人选已尘埃落定:方文山,原苏北省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消息传来,榆林上下议论纷纷。
政策研究室,典型的“智囊”部门,方文山更是以理论功底深厚、文章锦绣着称。
这样一个“学院派”空降榆林,是福是祸?他能驾驭得了榆林这个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新旧矛盾交织的复杂局面吗?特别是,他如何看待董国云留下的“政治遗产”——开发区和如火如荼却又资金告急的“北洼子”棚改?
带着这些疑问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李鸣风参加了方文山到任后的第一次县委常委会扩大会议。
方文山约莫四十多岁,戴着金丝眼镜,面容清癯,举止斯文,说话不疾不徐,带着浓厚的书卷气。
他没有发表慷慨激昂的就职演说,也没有立刻烧起所谓的“三把火”。
会议开始,他直接进入主题:
“同志们,省委派我来榆林工作,是信任,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我初来乍到,情况不熟,首要任务是学习、调研。
今天这个会,既是见面会,也是情况通报会。
请各位常委和列席的同志,围绕分管领域,简明扼要地谈一谈当前榆林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突出矛盾、最紧迫任务以及你们的思考。
不穿靴戴帽,直奔问题核心。
就从郑县长开始吧。
”
郑卫国作为政府主官,当仁不让。
他重点汇报了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现状、面临的竞争压力和下一步招商引资的难点,强调了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性。
在提到“北洼子”棚改时,他语气略显复杂:“……该项目是董国云同志在任时启动的重大民生工程,目前确权工作已完成近七成,但资金压力巨大,省级试点批文尚未最终落地,社会资本苏北建工仍在观望,项目有停滞风险。
如何平衡民生投入与财政可持续性,需要县委统筹考虑。
”
轮到李鸣风发言时,他更加聚焦于“北洼子”本身:“方书记,郑县长,各位领导。
‘北洼子’棚改,核心是**救民于危难**。
三百多户居民,近千人,长期生活在随时可能倒塌的危房之中,王德顺家的悲剧就是血淋淋的教训!项目启动至今,民心所向,进展来之不易。
当前最大瓶颈是资金,省级试点批文是撬动社会资本的‘钥匙’。
恳请县委继续给予强力支持,推动试点尽快落地。
同时,街道层面正全力优化补偿方案细节,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确保公平公正,维护社会稳定。
”
方文山听得非常认真,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
他没有当场表态,只是偶尔就某个细节提问,问题往往切中要害,显示出极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对基层情况的快速理解能力。
会议结束,方文山只做了简短总结:“感谢各位的坦诚。
榆林的情况,比我想象的更复杂,也更充满希望。
开发区是引擎,‘北洼子’是民心秤,二者都关乎榆林未来。
我个人的初步想法是:**稳定为先,民生为本,发展为要。
**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会深入基层调研,重点就是开发区和‘北洼子’。
希望同志们保持工作连续性,该推进的继续推进,重大事项及时汇报。
”
“稳定为先,民生为本,发展为要。
”这十二个字,看似四平八稳,却透露出方文山谨慎务实、不轻易打破现有格局的施政风格。
李鸣风稍稍松了口气,至少新书记没有否定“北洼子”的价值,但也听出了“稳定”被放在首位的潜台词——这或许意味着他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会更加敏感。
散会后,郑卫国特意叫住了李鸣风。
“鸣风,方书记初来,风格还摸不透。
‘北洼子’的事,你既要积极推进,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多汇报,多沟通。
”郑卫国的语气带着关切,但眼神深处有一丝难以言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