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扫清障碍(1/3)
长兴厂风波被李鸣风以雷霆手段平息,谣言粉碎,安置工作步入正轨,宏远项目的法律文本也进入了最后签署阶段。
表面上看,榆林开发区似乎正朝着李鸣风设定的轨道稳步前行。
然而,李鸣风深知,盘踞在开发区内部、阻碍他彻底掌控局面、推行后续改革的最大障碍——杨国栋和陈志和,以及他们背后若隐若现的影子,依然存在。
不彻底清除这些障碍,开发区的未来就始终笼罩在阴云之下。
纪委的调查在孙红梅的铁腕推进下,进展迅速。
那份匿名“告工友书”的印制和传播链条被逐步锁定,源头最终指向了长兴厂原厂长王大海的几个铁杆亲信。
在强大的政策和心理攻势下,其中一人崩溃,供认是受已“双规”的王大海指使,但其暗示背后“有人”提供了便利和默许。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指向杨国栋,但王大海与杨国栋长期密切的利益输送关系,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纪委对杨国栋在土地评估、国资监管等方面问题的外围调查,也搜集到了不少疑点和违规线索。
就在李鸣风紧锣密鼓准备对杨、陈二人发起最后一击时,一个意想不到却在意料之中的“说客”出现了。
前任党工委书记、现任县人大副主任吴启明,亲自来到了李鸣风的办公室。
这位在开发区耕耘多年、门生故旧遍布的老领导,脸上带着惯有的、带着几分矜持的笑容。
“鸣风啊,坐,坐。
”吴启明姿态放得很低,亲自给李鸣风倒了杯茶,显得格外“平易近人”,“最近开发区的工作,搞得是风生水起啊!长兴厂这个老大难,硬是被你盘活了,宏远这个大项目也落地在即,不容易!方书记多次在人大会上表扬你,我们这些老同志听了,也为你高兴!”
李鸣风不动声色地接过茶杯,态度恭敬:“吴主任过奖了。
都是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您打下的基础上,班子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
我经验浅,很多地方还要向您这样的老领导多学习请教。
”
“呵呵,谦虚了,谦虚了。
”吴启明摆摆手,话锋一转,语气带着一丝语重心长,“不过啊,鸣风,开发区这摊子,情况复杂,盘根错节。
有时候啊,步子迈得太快太大,难免会碰到些磕磕绊绊。
尤其是人事上,牵一发而动全身。
”
他抿了口茶,目光看似随意地扫过李鸣风:“我听说,纪委那边……对国栋同志和志和同志,有些……嗯,调查?国栋同志在开发区干了快十年了,分管财政国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志和同志搞招商,路子野了点,但这些年也拉来不少项目。
这眼看宏远项目就要落地,正是需要稳定、需要经验丰富的同志保驾护航的时候。
如果这时候班子内部出现大的动荡,会不会……影响大局?给外人一种我们开发区内部不稳的感觉?这对后续招商和发展,很不利啊!”
吴启明的话,绵里藏针。
表面上是关心开发区稳定大局,实则是为杨、陈二人说情,试图利用“大局”和“稳定”来压李鸣风,让他对杨、陈的问题“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至少不要彻底清除。
李鸣风静静地听着,脸上带着谦逊的微笑,眼神却平静无波。
他明白,这是杨、陈二人最后的挣扎,搬出了他们最大的“保护伞”。
吴启明虽然退居二线,但其在榆林官场多年积累的人脉和影响力,尤其是对部分县领导的影响,不容小觑。
“吴主任的提醒非常及时,也非常重要。
”李鸣风放下茶杯,语气诚恳,“开发区的稳定和发展,始终是第一位的。
纪委的工作,是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更是为了维护开发区的肌体健康和长远发展环境。
国栋同志和志和同志过去确实为开发区做了不少工作,这一点,组织上不会抹杀。
”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郑重而略带一丝无奈:“但是,吴主任,纪委的调查是依法依规进行的,是基于确凿的证据和线索。
如果存在问题,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