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本源与意识能量流--本源(3/3)
狭义本源】,而所有意识能量流所覆盖的场域构成了【广义本源】的实相。
广义本源的意识波与能量波形成了虚空的场域领域。
狭义本源其实没有一个实质的、核心化的实体存在。
所以有没有“狭义本源”这样一个“单位”尚存争议。
它本身并非一个固定的存在,就好像水中的旋涡,它确实就在那里,可以很长时间保持在同一处;但是随着变量的变化,它也会改变其位置与形态,有时甚至会形成多个旋涡,彼此独立运作,过段时间又融合成一个;当某些条件参数被改变后,整个旋涡也有可能就那样消失了,仿佛从来就没有过一样,不留下丝毫的痕迹。
观察狭义本源时,就好像看一个由数条大路交汇构成的立体交叉路口,它确实是一切往复的共同与共通的集散地,但是它并非是一切之“始母”,而是因缘际会之所成。
我们多数人在医院中离开人世,也在医院中来到凡尘,医院可以被观察并理解为诞生之所、解脱之地。
不过这是医院自身职能赋予它的“这个地方”的意义,而非这地方自身有什么神圣可言。
人文习惯帝制,喜欢神话某一个客观主体,这种思想并不适合去思考神圣意识,因为那无疑会破坏与扭曲宏观一体性的觉悟、在二分中把自我与自我独立分割开,丧失了认知的连贯性。
在表达上我们确实需要庖丁解牛,但是面对各种“名”号的牛肉、牛骨,你要能始终头脑清晰地认知到那是源于一只完整的牛。
每个肌肉与骨骼确实是可被拆解开独立分析的,但它们是一体运作的——只有在整体里,它的价值与功用才能被完整地理解出来。
不然就只能成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庸医了。
?狭义本源内核是【意识能量流】扩散与凝聚或出发与回归的地方。
它是一个区域,而不是一个实体的点。
在那一区域里,各种意识流相互交织,彼此融汇的意识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中心能量池。
它汇总与备份着来自各方的意识信息,有效地帮助不同意识频率下的意识体们可以相互交互数据。
犹如大海是所有江河的总汇,所有的江河源于降雨,奔流汇总成海,又从海中蒸腾成云,云又化为雨降入江河,周而复始。
在具象化这一过程时,可以看到从狭义本源的极化点中源源不断地喷涌出众多的【意识能量微粒】雾,这些【意识能量微粒】从本源内核中被蒸腾出来,它们每个都携带着源于本源【整体宏观意识】某一面向上的部分意识碎片。
这导致这些【意识能量微粒】在初始化的阶段上,因随机携带了不同面向的意识碎片形成了意识频率上的各自差异。
(在随机的混沌中,从来没有微观的公平可言;但在宏观的全局上看,一切都是平等、平衡与公平的。
)
每个“新生”的意识体自身的初始化能力与能量各自不同,随机获取到的初始认知与内在匮乏迥然各异,导致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意识频率。
因此它们跟随着自身意识频率,被能量的大潮裹挟,抛入各种不同的意识能量流中。
这些意识能量流又相互流转套叠、融汇分离,形成极化点外的意识能量云海。
云海盘旋,然后按意识能量的频率逐渐分流,分流后的意识能量流携带着这些新鲜的意识体们形成了各个不同频率的意识能量云海层。
这样的云海层,层层叠叠。
注:在佛教的语境中描述这一过程:坏劫之后是空劫,空劫过后是成劫,新的开始又产生了。
所言成劫,谓从风起,乃至地狱始有情生。
谓此世间,灾所坏已,历二十中劫,唯有虚空。
过此长时,次应复有等住二十,成劫便至。
一切有情业增上力,空中渐有微细风生。
是器世间将成前相。
风渐增盛,成立如前所说风轮水金轮等。
是谓成立外器世间。
在道家的语境中描述这一过程:原夫一炁蟠集,溟溟滓滓,窅窅莫测,氤氲活动,含灵至妙,是为太乙,是为未始之始。
始也,是为道也,故曰无始。
夫天地之有始也,一炁动荡,虚无开合,雌雄感召,黑白交凝,有无相射,混混沌沌,冲虚至圣,包元含灵,神明变化,恍惚立报,是为太易,是为有始之始。
始也,是谓道生一也,是曰元始。
夫天地之太极也,一炁斯析,真宰自判,交映罗列,万灵肃护,阴阳判分,是为太极,是谓一生二也,是曰虚黄。
阴阳既判,天地位焉,人乃育焉,是谓二生三也,是曰混元。
至阳之音赫赫,至阴之鸣肃肃。
赫赫发乎地,肃肃出乎天。
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穹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
位天地、育万物,直入鸿蒙而还归溟滓。
萨满教的语境中描述这一过程:在比太古还古的时代,天地不分,世间一片混沌,似浮动的云雾、飘荡的脂膏,轻轻蠕动。
不知过了几千几万年,产生了明暗清浊的分层物团。
于是轻清之物上浮为天炁,重浊之物下凝为地气。
北欧原始文化中传承描述这一过程:天地未分的混沌世界犹如“像水一样流溢”的汪洋世界。
创世女神即生于水中:“世上最古最古的时候是不分天不分地的水泡泡,天水相连,水旋其中,流溢不定。
水泡泡渐渐分离蒸腾,小水泡泡渐渐增多,随旋风飞起。
水泡泡的生出地名为“赫赫”,是生育之神。
而水泡泡飘荡间形成万物,之后纷纷落下崩解。
那崩解之地,为归宿之乡,是阴间,名为“苏苏”。
喜欢虚空法界,细雨着请大家收藏:()虚空法界,细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