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抉择(1/3)
本源意识片段又叫做意识片段,是宏观自我意识中某一个面向上的一部分随机片段。
它的编码形式与宏观本源内的宏观自我意识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彼此相互兼容,能相互访问。
自从被分离出来后,其依托意识能量微粒展开了各自的种种历经,它们慢慢地形成了群体宏观雷同、但微观细分各异的随机变异意识群体与个体。
这种随机的变异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无常。
也就是因为这无常让宏观本源自性得以发展。
都说本自具足,好像完美无缺的样子,这是事实又是制约。
圆有大小,小圆浑圆无暇,用任何方式等比划分它都与大圆分毫不差,可谓本自具足。
一个婴儿和一个奥运冠军相比,是少了一个脚趾还是多了一根骨头呢?怎么就一个只能爬、一个可以“飞翔”呢?
“具足”和“所用”是两码事;能用和好用、善用、巧用、妙用,又差出许多来。
人人皆有佛性,各个都能开悟,一点儿不假;但并非人人当下皆是佛,不是吗?
那为什么本源自我意识要精心策划自我意识片段在混沌中遭遇突变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突破。
本源宏观自我意识不断地渴望着更加丰富的体验与觉知,而穷举运算法让随机事件在宏观混沌中可以不断地产生,并通过单体自由意识的赋予,让每一个个体在每一种可能性中自由摇摆。
这样的开放性算法带来的结果,往往超出已有大数据的逻辑边界,形成源源不断的创新力。
对新领域探索的浪潮虽然十有九败,但失败的累积有效地积累了不可行的经验,让可行性的思路渐进清晰。
所以失败的价值等同于成功的阶梯,每一次挫折都被理解成智慧提升的累积。
你如果知道不能怎么干,那至少要比一无所知的强上千倍;你知道要怎么干,但你却无法确定这是最优解。
所以即使是第一次尝试就获得了成功,也必须去经历其它九十九次的失败,来确定没有更佳的更优化选择。
前者涉及到不甘,后者却苦恼于如果。
这就是本源意识能量片段、意识片段一生中要持续面临的问题:坚持还是放弃。
改变未必带来增益,坚持或许只是徒劳,放弃必将一无所获,努力可能只是重复失误。
这样一说,生命的历程好像除了悲催的徒劳就剩下不值一提的成就。
我们在这里干嘛呢?耍猴瞎折腾吗?
其实还真不尽然——
虽然每个小我都是从主干分化下来的,但是每个小我又是全然独立的。
就好像大树每年播撒着自己的种子,种子随风飘散,树和种子都明白,只有极少数的种子可以有幸落入沃土,好在数量庞大,万千分母里总会有命运的宠儿被大地祝福。
而后生可畏,谁说前辈就意味着不可超越地永远高明呢?每一个后生,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出生的,它们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到更加肥沃的土地受阳光雨露的滋润。
而灵界的超我、本我、高我、小我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祖孙关系,因为都是从一体分化克隆镜像出来的意识体,谁也不比谁卑微或尊贵。
每个意识体都靠自己的实力说话,谁更聪明,谁更有力量,谁能更加智慧地引领全体自我发展,谁可以有效地融合更多分化中的自我意识团结一心,谁能帮助卡顿在自己任务中的其它自我走出命运的阴霾,那谁就会被高举、被尊重,被尊为整个自我意识群的精神领袖,成为本自我社群的超我意识。
所以别把自己不当一回事,别按照地球上固化的等级观念去理解与想象问题。
在极其漫长的自我生命轮转过程中,永远也说不定哪个成为最后的赢家。
不过对于自我群体意识或对于本源自我意识来说,谁最终胜出都是自己的成长与胜利的收获。
在这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如果你想要让本我、高我对你有能力、能量、资讯上的倾斜重点扶植,让其它对等人格、转世自我、其它自我给与自己可能的协作,那你就同样要对全体给出你的关爱与协作。
还是那个问题——对等平衡性,你给出什么就收获什么,甚至加倍带利息。
这不是奖励或惩罚,没人给你在那里记录生死簿或进行末日审判。
灵界设计的系统简单而高效:它把你一劈为二,然后演对手戏。
进入角色后你就忘记了,然后灯光、音响、道具齐备,开机——你抡圆了给对面的人一个大嘴巴,然后导演喊“卡”,你又很勤快地跑到对面去,等着那呼呼带风的大嘴巴迎面而至。
你这个气啊:好小子,看我踹不死你的。
就这样,傍晚你带着一身的伤回了宿舍,抱怨:日子太难了啊,这不是人过的日子啊。
你问其它演员:“你们怎么一个个地都那么幸福呢?”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