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1) 时间、维度(2/3)
没有什么所谓的坍缩,只是我们的观察能力依据自我的意识频率截取了一种与自身认知频率相匹配的可能性而已。
任何答案都是正确的,也都仅仅是所有可能性中的一种。
如果你说那是答案,你说的没错。
如果你说那就是答案,这种排它性的表述会对自己与他人造成认知的固化,并限定了认知的弹性,也就失去了99%的真相。
在本书中谈论维度时,我们会涉及到多重维度体系,包括普遍被大众认知的空间物理维度,还有不太被广泛了解的意识的维度。
而在意识的维度外其实还有灵界的维度、本源虚空体系的维度等。
维度一词被借用过来,为了量化地、逻辑地、理性地展开不同状态与频率间的递进关系描述。
我们借由从简入繁的推理,利用已被大家认知并接受了的点、线、面、立方体,来展开非物质的立方线、立方面、立方矩阵、立方套叠、立方套叠叠加、立方无序乱入,再进而进入似是而非的无确定点、不规则曲线、不规则面、无规则混沌空间、意识化生的亚空间、意识空间、虚空。
通过这样逐层的展开,尝试着告知读者们高中以上的实相知识,让大家从幼儿科普的四维世界成见中走出来,重新审视与认知我们这个世界与驱动这个世界的背后的规则之力,看看它们是如何编写出我们的宇宙的。
最后,我们会说说所谓的时间、同时性、多重性、时空穿越到底是什么,与怎么达成的。
本章下面的内容我们将依托现实的物理空间维度体系展开破立。
当然在破立间也无法避免地落入理念坍缩。
所以这里介绍的内容也仅仅是更加近似于真实的一种可能性变量,而不能涵盖所有的未知实相。
实相永远要比已知更加多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们当今普及的科学认知是源于1900年代前的古典物理学体系。
虽然它已经在百年前被逐步成熟后的量子物理学所替代并证伪,但作为科学曾经经历过的里程碑,还继续被当今的中小学传授给孩子们,培养起一代代觉得自己很科学的青年人。
在纸质信息时代中,二维的平面画稿、一维的直线演算构成了我们知识表达的主体,因此地球是圆的、地图是平的、线是直的、太阳系是平摊大饼的。
时间在那个时代还被认定为和光速一样是不可变量的。
随着电影的崛起,时间加上位移的立体画面,让大众普遍可以感知与理解到四维的表达形式。
而小视频的普及、视频软件的平民化,让我们了解到生活在碎片化的帧中是什么感觉,而把线性时间切碎再拼接是怎么回事。
感谢视频的出现,我们可以一遍遍地重温某一经典,看到未发生的未来,颠三倒四地领略线性连续剧。
这些体验让人们更容易地理解同时性、时间倒序、穿插、重放、混剪等多维时空下、混乱时间线中或桥接时间线中的人生体验。
这分别对应了物理时空中的5到9维空间体系。
当时间可以快进、慢放、暂停、倒带、拼接时,时间线的多重性被科学证实并认知到。
虽然现在我们左右时间的能力还很微弱,但是多重时间线、多重平行实相已经被严谨地证实了。
而线性均速时间下形成的因果论已然被太多的实验证明为一种幼稚的早期人类线性1维认知。
虽然我们的地球主要时空观,即多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