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虚拟空间体系的套叠关系(第一部分)(2/3)
界是可以并列、可以套叠、可以含括的一个多功能概念名词。
界犹如阶级形成的社交圈子,每一个人可以同时属于或加入多个圈子,你也多少知道有这样或那样的圈子,但是如果你不在那个阶级或面向上,那你只能听闻却无从见识与加入那些圈子。
这就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法则在作用着。
一切有为法与无为法能运作的区域都在法界的范畴内。
这里的法,可不是什么法术、律法或法规,而是指在意识作为中可被显化的有效作为。
在本我意识的旗下有着隶属于自己的高我团队。
高我们被指派去对本我在意的某些具体意识面向做出实质的探索,并利用与其它意识群体互动的机会发现相关问题的最优解,提高自身对规则之力认知的通透度。
高我意识们依据不同意识面向上的专属命题,在次级虚拟亚空间下又开设了各种次生虚拟亚空间,作为不同主题的公共论坛区——所有关注这一面向议题的高我,不管源自哪个超我意识群,都会聚拢过来,形成互动合作。
这样的次生虚拟亚空间多到无以计数。
高我意识聚焦所形成的法身在次生虚拟亚空间中形成自己的虚拟角色。
这角色可以同时进入与存在于数个不同意识领域的次生虚拟亚空间中,利用自己旗下的小我们同时对一系列看似无关但彼此互补的意识面向展开探索。
有些很特例的议题在短期内会成为热点,之后就少有问津;而比较普世的问题则会长期拥有较稳定的访问流量和在线人数。
每一轮新生代在历经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遭遇近似雷同的认知卡顿和进阶瓶颈,于是需要一遍遍地重复先辈们走过的足迹,认知与理解相同的问题。
因为知识可以相互传递,但智慧与觉受的认知能力只能自己领悟;观点可以强行灌输,但达成认同必须自我内在自发地达成,前提需要自身足够的相关智慧储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比如“烫,别碰”,如果你从来不知道“烫”是什么感受,那这个“别碰”就成为了自由意识的剥夺与束缚。
“油漆未干”的一个警示牌意味着什么,没有经历或见闻过的或许还真心不知道。
“原来还可以这样”与“原来不可以这样”的见识,不是教就能教得会的。
举一反三的能力不是教出来的。
内在智慧的成熟程度决定了自我意识在某方面的问题上自身的根器钝利,说白了就是是否够灵光。
什么是灵光?俗话叫聪明,脑子快,鬼主意多。
其实文雅的说法就是有逻辑思维外的洞见,是内在自我意识跨维度交互内在信息的能力。
能交互还要有这个潜在智慧:角色我的脑子里没有的,意识自我的认知里有,也是可以用的;两边都没有,高我或其它自我那里有,也能借鉴;谁都没有这个经验,那就只好自己反复地来趟这条道,最终得到最优解,去填补自我群体意识中的某一认知空白了。
被套路了
所以,即使是陈年的老套路,没有见识过的新生代还是需要重新经历一遍或数遍,获取到属于“自己”的经历,才能达成理解。
虽然很多经历已经被先辈们无数次地历经过了,可谓毫无新意,可是还是不断会有在那里跌倒卡顿的,形成无法回避的宿命。
比如婆媳关系,比如电话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