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帐前阻谏避锋芒(2/3)
片赤诚。
若父王随陛下入蜀,关中无主,百姓必遭叛军屠戮,到时候天下人会说,唐家宗室只顾自保,弃百姓于不顾。
”
“那依你之见,该如何?”李亨的语气里多了几分认真,身体微微前倾。
李倓知道,关键的话来了。
他抬眼望向李亨,目光坦荡而不失内敛:“儿臣愿率亲卫三百,随陛下入蜀护驾。
一来,可彰显父王孝心,让天下人知道,唐家宗室从未忘本;二来,父王可留镇关中,安抚百姓,收拢散兵。
陛下在蜀地安稳,父王在关中立足,两不耽误。
”
这话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李亨心中的死结。
他猛地一拍胡床扶手,帐内青铜灯台随之晃动:“说得好!倓儿这话,说到本宫心坎里了!”
李系张了张嘴,似乎想反驳,却被李亨一个眼神制止了。
李亨站起身,走到李倓面前,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这是他第一次主动对这个儿子做出亲昵举动,指尖触到李倓肩头时,微微一顿:“你有这份孝心,本宫心甚慰。
三百亲卫不够,本宫再给你加两百,都是跟着本宫多年的老兵,能护住你和陛下。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倓立刻躬身谢恩:“谢父王体恤。
只是亲卫多了,恐引起陛下疑虑,三百足矣。
儿臣此去,定每日派人送信,告知父王安好。
”
他刻意提到“每日送信”,实则是给李亨吃定心丸——既表明自己不会在玄宗面前搬弄是非,也暗示父子间可以保持秘密联系。
李亨何等精明,瞬间领会了他的意图,嘴角浮现一抹难得的笑意:“还是你想得周全。
”
这时,一直沉默的李豫突然开口:“三弟勇毅,儿臣佩服。
只是入蜀之路艰险,三弟需多带些干粮和伤药,我帐中还有两匹好马,一并给三弟送去。
”
李倓看向李豫,对方正对着他微微颔首,眼神里带着明显的认可。
这是穿越以来,李豫第一次主动示好。
李倓心中一暖,躬身回礼:“多谢大哥体恤,三弟记下了。
”
李亨注视着两个儿子的互动,眼底掠过一丝满意。
他一直担心这几个儿子不和——李系浮躁,李倓刚直,李豫虽沉稳却过于内敛,如今看来,李倓倒是懂事了不少,李豫也懂得顾念兄弟情分。
“好了,就这么定了,”李亨走回胡床坐下,语气变得果决,“李豫,你立刻去安抚百姓,告诉他们,本宫决定留镇关中,待收拢兵马,必复长安。
李系,你去清点粮草,给倓儿备好行装。
倓儿,你随本宫来,本宫有话跟你说。
”
众人躬身领命,依次退出帐外。
李系路过李倓身边时,狠狠瞪了他一眼,低声骂了句“伪君子”,李倓却装作没听见,径直跟着李亨走进了帐内的内间。
内间陈设更简单,只有一张书案和两把胡椅。
李亨坐下后,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坐吧,这里没有外人,不用拘谨。
”
李倓依言坐下,腰背却依旧挺直——他知道,这是李亨的二次试探。
果然,李亨开门见山:“昨夜你跟李系争吵,本宫都听说了。
你当时说,‘父王若入蜀,关中必失’,今日怎么改了口?”
李倓早有准备,他垂下眼睑,语气带着几分“醒悟”:“父王,昨夜儿臣确实冲动了。
后来仔细想想,太宗皇帝曾说,‘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儿臣不该直言顶撞父王。
而且,上皇待儿臣恩重,儿臣若不主动请命护驾,于心难安。
”
他刻意引用《贞观政要》的典故,既显出自己“知书达理”,又暗含“知错能改”之意。
李亨果然露出欣慰的神色,端起桌上的茶盏抿了一口:“你能明白这个道理,本宫很高兴。
以前总觉得你像头倔驴,现在看来,倒是长大了。
”
李倓顺势起身,躬身道:“儿臣以前不懂事,让父王费心了。
以后儿臣定当谨言慎行,不给父王添乱。
”
“好,好,”李亨连道两个“好”字,放下茶盏,从书案上拿起一个锦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