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古道风沙第一程(1/3)
风沙裹着碎石子,噼啪砸在甲胄上,混着士兵断续的咳嗽声。
李倓勒住胯下枣红马的缰绳时,指腹触到马鞍上凝结的盐霜,是士兵们连日出汗,被风沙吹干后留下的痕迹。
队伍离开马嵬坡已整整三日,北上的官道早被战乱踏得不成样子,偶尔能看到倒在路边的枯骨,有的还攥着半块发霉的饼,看得人心里发沉。
“殿下,”亲卫队长陈忠策马从后面赶上来,声音哑得像被砂纸磨过,他从怀里掏出一个瘪了的水囊,晃了晃,只听见零星的水声,“最后两囊水也快空了,弟兄们有大半日没正经吃东西,刚才有个小兵晕过去了,是饿的。
”
李倓顺着陈忠的目光看去,队伍中段的板车上,躺着几个面黄肌瘦的百姓,一位老妇人抱着饿得哭不出声的孩童,干裂的嘴唇轻轻翕动。
这几十名百姓是从马嵬坡跟着来的,说是“跟着殿下有活路”,可眼下,活路似乎越来越窄——粮袋里的粟米早在昨日就见了底,连战马都开始啃路边的枯草。
“再往前走走,”李倓抬手抹掉脸上的黄沙,远处地平线上隐约浮出一道灰黑色的轮廓,是武功县城的城楼,“到了武功县,总能筹到粮。
”话虽如此,他心中却无底气——依原身记忆,武功县丞王承业乃杨国忠旧部,对李亨之队伍本就心存隔阂,如今叛军压境,王承业怕是更不愿惹上麻烦。
又走了一个时辰,日头偏西时,队伍终于到了武功县城下。
城门紧闭,城头士兵紧握长矛,箭壶中箭羽寒光闪闪,直指城外,气氛紧绷如拉满之弓弦。
李倓让队伍停在离城门百米远的空地上,翻身下马,只带了陈忠和两个亲卫,缓步走到城门前。
“城上弟兄请通禀王县丞,”李倓仰头高声喊,声音透过风沙传上去,“建宁王李倓随太子北上,途经贵县,需借粮草应急,待朝廷平定叛军,定加倍奉还!”
城上沉默了片刻,一个士兵探出头来:“殿下稍等,小的这就去报县丞大人。
”说罢缩回脑袋,只留下城头上随风飘动的灰布旗帜,上面绣着个模糊的“武”字。
等了约莫一炷香的时间,城门才“吱呀”一声开了条缝,一个穿着青色官袍的中年男人走了出来。
他面白无须,腰间系着条乌玉带,手里拿着把折扇,虽在风沙里,却依旧端着几分官架子——正是武功县丞王承业。
“下官王承业,见过建宁王殿下。
”王承业躬身行礼,语气中透着疏离,目光扫过城外队伍时,眼中闪过一丝忌惮,“只是殿下有所不知,武功县去年遭了蝗灾,今年开春又被叛军劫过一次粮,县仓里早已空了,实在拿不出粮草给大军。
”
“王县丞这话,怕是不实吧?”陈忠忍不住开口,“我们一路走来,见县城墙修得整齐,城头上士兵装备也齐整,怎么会连一点粮都没有?”
王承业脸色微变,却依旧坚持:“军爷有所不知,城墙是去年修的,士兵装备也是下官好不容易凑齐的,只为防叛军再来。
至于粮草,确实是半点没有,若是殿下不信,可随下官去县仓查看。
”
李倓抬手按住欲再争辩的陈忠,他知道王承业的顾虑——一来是杨国忠旧部,不愿与李亨走得太近;二来怕借了粮,日后叛军报复,自己担不起责任。
硬逼只会适得其反,得找个让他无法拒绝的理由。
“王县丞,”李倓放缓语气,从腰间的蹀躞带里解下一个紫檀木盒,打开时,暖黄的日光里映出一对赤金镶翠的带钩,钩首是镂空的饕餮纹,翠色是蜀地的老坑翡翠,“这对玉质带钩,起源于战国,是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