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灵武城外筑营垒(2/3)
丈量宽度:“壕沟再挖深三尺,底宽五尺,口宽八尺,呈内宽外窄之形。
”他想起曾在历史文献中见过的斜坡防御原理:“取土时夯实垒壁,坡面放缓,夯土层每六寸铺一层胡杨枝,防雨水冲刷。
””
老陈头蹲在垒壁旁,用木锤敲了敲新夯的土层,眼里满是惊叹:“殿下这法子真绝!寻常营垒只讲究高,却不知斜坡能卸敌军冲力。
当年俺修烽燧堡时,要是懂这门道,也不至于让吐蕃人轻易攻破。
”
李倓蹲下身,指着土层解释:“这叫‘梯次夯筑’,敌军骑兵若冲过来,先是被壕沟阻拦,待绕过壕沟,又要面对缓坡——此时咱们在垒上放箭,他们便是活靶子。
”他刻意避开现代术语,只以唐军能理解的方式讲解。
秦参军拿着图纸匆匆走来,额头上满是汗珠:“殿下,按方形营寨的规矩,四角需设望楼,可这梯形营垒……”
“在前后两端各设一座望楼即可。
”李倓指向营垒的狭窄前端,强调了前端望楼的重要性,其高度达到五丈,配备两架大黄弩,以监视正面开阔地,确保了防御的严密性。
后端望楼高三丈,与胡杨林里的烽燧堡形成呼应,共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侦察和预警系统。
他顿了顿,又道,“在唐代,军事防御体系中,栅栏的设置需深埋三尺,以防火攻,外露部分涂泥以防火,每隔十步设置射孔,射孔下方埋设暗桩,以防敌军攀爬。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秦参军听得连连点头,转身传达指令时,脚步都轻快了许多。
李倓望着流民与亲卫并肩劳作的身影,忽然注意到王二柱正指挥着十几个汉子喊着号子夯土,节奏整齐,力道均匀。
他走上前,见夯锤落下的位置分毫不差,土层被夯得坚实如石。
“你以前在河西军,是做什么的?”李倓问道。
王二柱直起腰,抹了把脸上的汗珠:“回殿下,俺是队正,专管筑营垒、修防御。
只是邺城失守时,俺们的营垒被叛军火炮轰塌了……”他声音低落下去,又猛地抬头,“但殿下这营垒,比俺们以前筑的结实十倍!”
李倓心中一动,记下了这个名字。
夕阳西下时,营垒的雏形已现:梯形的夯土垒壁蜿蜒曲折,如伏地巨蛇,壕沟里积着的黄河水泛着粼粼微光,木栅栏如参差獠牙,排列在垒壁顶端。
流民们围着炊火吃饭,粟米的香气飘得很远,几个孩子拿着陶碗,蹲在垒壁旁看亲卫操练,眼里满是向往。
第二日天未亮,营垒修筑已进入收尾阶段。
李倓刚巡视到前端望楼,就见周俊带着两个流民匆匆跑来:“殿下,这两人说发现了问题!”
其中一人正是老陈头,他指着垒壁的转角处:“殿下您看,这里的土层夯得不实,要是下雨,准会塌。
俺们想加一层胡杨木梁加固,可秦参军说不合规矩。
”
李倓俯身摸了摸土层,果然有些松软。
他当即对秦参军道:“规矩是死的,防御是活的。
按老陈头的法子改,所需木料从备用料里取。
”秦参军刚要应声,却见李倓已拿起斧头,亲自劈起了木梁。
这一幕被刚到营地的郭子仪看在眼里。
他带着五十名朔方军骑兵赶来,恰见李倓与流民一同抬木梁,衣甲上沾着泥点,额头上满是汗珠。
郭子仪翻身下马,快步走上前,目光落在梯形营垒上,先是惊讶,随即转为凝重。
“这营垒……是谁的主意?”郭子仪的声音中透着难以置信。
“是我设计的。
”李倓擦了擦汗,躬身行礼。
郭子仪走上夯土垒壁,脚步踩上去稳如平地。
他俯身丈量壕沟宽度,又抬头看了看望楼的高度,手指在射孔处反复摩挲,忽然转向李倓:“殿下可知这营垒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