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书房论道说回纥(3/3)
延数年之久。
“待借兵之事成,晚辈定劝父王采纳先生之策,先破范阳巢穴,再取两京。
”
离驿馆时,天已微亮。
周俊牵着战马候在巷口,见李倓出来,连忙递上温热的胡饼:“殿下,郭将军派人来问,仆固怀恩将军的出使信物是否要提前准备。
”
“让郭将军备好五百匹蜀锦,再取我那柄鎏金饰件的弯刀。
”李倓翻身上马,“那是去年平定党项时所得,磨延啜素来爱刀,定能合他心意。
”
战马踏过积雪的街道,远处的临时兵器坊已传来敲打声,新造的弩箭正分批运往军营。
李倓望着东方渐亮的天色,忽然觉得胸口的暖意愈发真切——前世他直到临死前,才听闻李泌为保广平王李豫,被迫归隐衡山的消息。
而如今,他不仅提前与这位智囊结下情谊,更在改写历史的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次日朝议的消息很快传来。
周俊气喘吁吁地跑进营中时,李倓正在查看织户赶制的绢帛样品。
“殿下!成了!”他举起手中的文书,“陛下采纳了李泌先生的建议,还说要以殿下的互市账册为依据,让您督办绢帛筹集之事!”
李倓接过文书,见上面“以绢帛代割地,慰民心而结回纥”的字句墨迹新鲜,忍不住嘴角上扬。
周俊又道:“听说李辅国想反对,说绢帛耗费太大,结果李泌先生拿出咱们的互市账册,还说这是郭将军与殿下早已筹谋好的,陛下当场就拍了板!”
“李辅国没再说什么?”
“他倒是想挑错,可裴冕大人站出来说,当年太宗皇帝征突厥,就是以绢帛赏赐回纥部落,才换得边境安稳。
”周俊笑得眉眼弯弯,“现在满朝都在说,殿下这主意比割地强百倍!”
李倓放下绢帛样品,快步走向互市营地。
康拂毗延正指挥着粟特商人卸载香料,见他过来,连忙用生硬的汉话迎上前:“殿下放心!我已送信给撒马尔罕的兄长,让他调运最好的蜀锦和白绢,十日之内必到!”
“康老板果然爽快。
”李倓笑着递上文书,“陛下已许你互市免税三年,只要绢帛按时送到,另有重赏。
”
康拂毗延眼睛一亮,当即拍着胸脯保证:“回纥的商队与我家世代交好,我让他们直接从河西运绢帛来,比走西域更快!”
夕阳西下时,郭子仪的信使也到了。
仆固怀恩已带着锦缎与弯刀出发,信使带来郭将军的亲笔信,说磨延啜听闻以绢帛助战,又见到郭子仪的信物,已召集部落议事,大概率会应允。
李倓站在营垒高处,望着黄河如带,落日熔金。
远处的胡杨林里,新到的织户正搭起帐篷,临时兵器坊的灯火渐次亮起,与天上的星辰连成一片。
他想起昨夜李泌说的话:“乱世之中,民心是根,信义是本。
殿下守住了这两样,便守住了大唐的希望。
”
寒风掠过脸颊,却吹不散他心中的笃定。
借兵回纥的隐患已解,军械改良初见成效,互市的脉络也愈发清晰。
虽然前路仍有叛军的铁蹄、宦官的阴私,但他知道,自己已不再是前世那个任人摆布的建宁王。
这书房论道的一夜,不仅为大唐借来了回纥的铁骑,更借来了改写命运的契机。
而他手中的绢帛,终将织就一幅兴复大唐的锦绣长卷。
喜欢大唐中兴请大家收藏:()大唐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