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江淮粮船遇风浪(2/3)
宗沉吟片刻。
他本想罚李倓削去皇城使职权,却又惜其才干;如今李倓主动请去盐州,既显悔改之心,又能远离中枢,正合他“用其才而防其功”的心思。
“准奏。
皇城使暂由李辅国兼管,你速去盐州,十日之内须将余粮运抵太原。
”
退出紫宸殿时,雨已停了。
李泌候在廊下,递过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崔希逸可用,盐路需掌”。
李倓攥紧字条,低声道:“先生又救了我一次。
”
“是殿下自己选对了路。
”李泌笑道,“盐州虽偏远,却是制衡朔方军的关键。
只是粮草转运需得良法,否则再遇风险,恐难翻身。
”
话音刚落,身后传来细碎的脚步声。
江若湄提着食盒走来,青裙沾着泥点,显然是刚从城外商栈赶来:“殿下,听闻粮船失事,我已让人核查了黄河漕路图谱,或许有法子降低损耗。
”
她将食盒放在石阶上,取出一卷图纸铺开。
上面画着分段的河道与粮仓标记,“裴耀卿当年用转般法,在河口、三门设仓分段转运,我们可在此基础上改良。
”江若湄指尖划过图纸,“将两千石粮草分十船装运,每船配两名熟悉黄河水性的舵手;在盐州、银州、胜州设三座中转仓,遇风暴便就近入仓,不再冒进。
”
李倓眼睛一亮。
这“分段运粮法”既借鉴了古法,又针对当前战事做了调整——十船分装可避免一损俱损,中转仓能应对突发水险,比王元宝的单队运输稳妥得多。
“此法甚好!你即刻拟份详细章程,我带往盐州推行。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江若湄点头,从袖中取出一枚铜制船符:“这是江淮船帮的信物,持此可调动沿途漕船。
我已与王元宝通过气,他在盐州等着殿下会合。
”
三日后,李倓带着周俊与二十名亲卫启程前往盐州。
出灵武城三十里,便见郭子仪的亲兵候在道旁,送来一封书信与十车盐引:“郭公说,崔希逸见此盐引便知是自己人,盐州存粮可先调五千石补太原缺口。
”
李倓心中暖意涌动。
郭子仪虽未明说,却已为他铺好了路。
行至黄河渡口时,江若湄设计的分段运粮队已整装待发。
十艘粮船分列码头,每船插着不同的旗号,舵手皆是白发苍苍的老河工。
“每船配三十石粮草,遇水险便鸣锣示意,附近中转仓会派快船接应。
”江若湄亲自检查着船舵,“我已让人在仓内铺设防潮的苇席,就算滞留十日,粮草也不会霉变。
”
李倓望着她忙碌的身影,忽然想起初见时她在商栈算账的模样。
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竟藏着不输男子的谋略。
“此番若能稳住粮路,我必向陛下举荐你为漕运判官。
”
江若湄脸颊微红,低头整理着船符:“我只求能帮殿下保住粮草,不让奸人有机可乘。
贺兰进明此次弹劾不成,定会再找机会。
”
七日后,盐州城。
崔希逸率文武官员出城相迎,见到郭子仪的盐引,当即躬身道:“殿下放心,盐州存粮三万石,可调两万石支援太原。
只是黄河近日水位骤降,怕是难行大船。
”
“无妨。
”李倓展开江若湄的图纸,道:“采用分段运粮之法,大船改小船,自盐州陆路运至银州,再换船顺无定河而下,十日之内必抵太原。
”
崔希逸眼中闪过赞许:“此法高明!无定河水位稳定,且沿岸有我军戍堡,可保万无一失。
只是需要大量民夫转运,盐州百姓恐有怨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