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跨海大桥的预警:从预言到实证的关键一跃(2/3)
所,他们一直在研究‘海洋磁场与极端天气的关系’,我们可以和他们合作,以‘联合科研项目’的名义,向大桥建设指挥部申请参与评估——这样更有说服力,不容易引起怀疑。
”
马宏也点了点头:“我会向上级汇报,争取拿到‘涉密科研项目’的批文,这样我们就能名正言顺地接触设计参数,甚至进入施工现场进行监测。
只要能找到设计缺陷的证据,就算不能直接修改设计,也能通过‘科研建议’的方式,提醒建设方注意抗风安全。
”
接下来的一周,团队分工协作,推进“联合科研项目”的申请:林岚负责撰写项目申请书,详细阐述“海洋灵气浓度(对外称‘磁场强度’)与极端天气的关联性研究”,并附上龙门山区灵气浓度与山洪关联的数据作为支撑;马宏负责协调上级部门,办理“涉密科研项目”批文;张杰则利用机甲核心,模拟2020年6月15日前后的灵气浓度变化曲线,为项目申请提供“理论依据”;李哲则忙着改装灵气检测设备,将其伪装成“海洋磁场监测仪”,方便后续在海域使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周后,项目申请书顺利通过审核,建设方同意团队参与大桥的抗风设计评估,并允许他们在大桥建设期间,在附近海域布设3个“海洋磁场监测点”。
拿到批文的当天,马宏带着张杰、林岚,前往大桥建设指挥部,与设计方和建设方的工程师召开首次协调会。
协调会上,设计方总工程师王教授,一位头发花白、戴着金边眼镜的老人,看着团队提交的“科研项目方案”,语气里带着几分质疑:“海洋磁场与极端天气关联?这个研究方向很新颖,但目前国际上还没有成熟的理论支撑。
你们确定能通过磁场监测,提前预警强台风?”
林岚立刻接过话头,拿出龙门山区的监测数据:“王教授,我们在龙门山区做过类似的研究,发现山洪爆发前,当地的磁场强度会出现异常波动,波动幅度与灾害强度正相关。
我们认为,海洋磁场的变化可能与台风的形成和移动路径有关,通过长期监测,或许能找到两者的关联规律,为大桥的抗风设计提供参考。
”
张杰则适时补充道:“我们还发现,极端天气发生前,大气中的‘特殊能量’(对外称‘电磁波’)会出现异常,这种能量变化会影响磁场强度。
我们的设备能精准检测这种能量变化,或许能为大桥的抗风预警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
王教授看着手里的数据报告,又看了看张杰等人,虽然仍有疑虑,但还是点了点头:“既然你们有相关的研究基础,我们可以配合你们的监测工作。
不过,大桥的设计参数属于涉密信息,你们需要签署保密协议,才能接触相关资料。
另外,你们的监测设备不能影响施工现场的正常作业。
”
“没问题!”马宏立刻答应,“我们会严格遵守保密协议,监测工作也会在施工间隙进行,绝不影响工程进度。
”
协调会结束后,团队拿到了大桥的初步设计图纸和抗风计算报告。
回到总部后,林岚和李哲立刻开始分析设计参数——林岚负责地质和结构分析,李哲负责力学计算和抗风模拟。
张杰则拿着设计图纸,对照机甲核心里的“事故摘要”,重点查看主桥第12跨的设计细节。
“找到了!”第二天下午,李哲突然大喊起来,他指着电脑屏幕上的抗风模拟数据,“主桥第12跨的斜拉索锚固端设计强度是‘1200kN’,但根据我的计算,在14级台风的风力作用下,锚固端需要承受的拉力会达到‘1350kN’,超过了设计强度的12.5%!而且设计方在计算时,忽略了‘桥面铺装层重量对锚固端的额外负荷’,实际承受的拉力会更高!”
林岚也补充道:“我查了大桥附近海域的地质资料,第12跨下方的海床属于‘软土层’,在强台风引发的海浪冲击下,桥墩基础可能会出现微小的位移,进一步加剧锚固端的受力——这和核心里的‘事故原因’完全吻合!”
张杰看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