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梨辨(3/3)
感受到竹简散发的温暖光芒,比之前的红光更柔和,像是多了几分鲜活的气息。
穿连帽卫衣的男生突然指着最末一卷竹简的末尾:“你们看!这里还有字!”众人凑过去,只见竹简末端刻着“六义为钥,破瘴寻真”八个字,字迹比其他文字深一些,像是特意强调。
“‘六义’是《诗经》里的‘风、雅、颂、赋、比、兴’吧?”他突然想起之前解“蘩酿”谜题时用到的《诗经》知识,“之前陶瓮底的纸条也提过《诗经》,看来接下来要解‘六义’的关了!”
他的话音刚落,竹片路尽头的雾霭突然散了些,露出一扇刻着“六义”二字的石门。
石门是青石材质,表面刻着细密的纹路,像展开的书页,门楣上还雕着几株芦苇,与之前“蘩酿”谜题的意象遥相呼应。
石门上有六个凹槽,大小形状各不相同,每个凹槽旁都刻着一个小字,正是“风、雅、颂、赋、比、兴”。
凹槽边缘泛着淡淡的金光,像是在等待对应的“钥匙”嵌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双马尾小女孩抱着笔记本,翻到之前画的《诗经》六义插画,上面用彩笔标注了“风是民间歌谣”“雅是宫廷正乐”“颂是祭祀乐歌”,还画了小小的音符和祭坛图案。
她指着插画说:“我知道‘风’‘雅’‘颂’是啥!可‘赋’‘比’‘兴’是什么呀?而且这些凹槽要放什么东西进去呀?”
穿连帽卫衣的男生蹲下身,在竹简旁的地面上发现一张折叠的纸条,展开后,上面用小楷写着:“风取民谣之音,雅取正乐之器,颂取祭祀之礼,赋取实录之文,比取隐喻之物,兴取起兴之景。
”字迹与之前陶瓮底的纸条一模一样,墨色温润,像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这是给我们的提示!得按这个找齐六样东西,放进凹槽里才能开门!”他把纸条递给众人传阅,每个人都认真读了几遍,把对应的要求记在心里。
老墨摸着下巴琢磨:“‘颂取祭祀之礼’,祭祀相关的东西……书架那边好像有‘礼器略考’的区域,说不定有祭祀用的器物模型或者图谱。
”
谢先生则盯着“雅取正乐之器”若有所思:“正乐之器应该是琴、瑟、钟、磬这类宫廷乐器,我记得之前在‘乐律’类书架见过乐器的仿制品。
”
奶奶扶了扶眼镜,指着“风取民谣之音”:“民谣之音……或许是记录民谣的唱本,或者能发出民间曲调的器物?我去‘乐府诗集’那边找找看。
”
穿连帽卫衣的男生立刻接话:“那‘赋取实录之文’交给我!‘赋’是直抒其事,应该是记录真实场景的文字,比如崇文馆的记略或者志书,我去‘馆阁杂记’区域找。
”
双马尾小女孩举着小手:“‘兴取起兴之景’我来!‘兴’是借景抒情,肯定和草木山水有关,我去‘草木图鉴’那边找标本或者画册!”
最后剩下“比取隐喻之物”,李砚主动开口:“这个我来找吧!‘比’是比喻,应该是能用来打比方的东西,比如有象征意义的物件。
”
分工很快确定下来,众人各自拿着纸条,朝着对应的书架区域走去。
脚步声在空旷的崇文馆里回荡,与竹简偶尔发出的“嗡鸣”声交织在一起,像是一首独特的序曲。
李砚走到“草木图鉴”区域附近,刚要寻找“隐喻之物”,就看见双马尾小女孩蹲在地上,手里捧着一本《诗经草木考》,书页里夹着一片干枯的芦苇标本,正是之前“蘩酿”谜题里提到的“蘩”。
“你看这个!”小女孩举起标本,眼睛亮晶晶的,“书里说‘蘩,白蒿也,古人用于祭祀’,既能当‘兴’的景物,又和‘颂’的祭祀有关,是不是很有用?”
李砚点点头,刚要说话,就听见穿连帽卫衣的男生在不远处大喊:“我找到‘赋’的东西了!是一本《崇文馆记事》,里面写了建馆的经过,还有馆里的陈设,全是实录!”
老墨也在“礼器”区域扬声回应:“这里有个青铜爵的模型,底座刻着‘祭祀用器’,应该是‘颂’的钥匙!”
此起彼伏的应答声让崇文馆里的气氛活跃起来,李砚看着手中刚找到的、刻着“松柏”图案的玉佩——松柏象征坚韧,正合“比”的隐喻之意,又望向逐渐清晰的石门,心里忽然生出一种预感:解开这“六义”谜题,或许就能离崇文馆的真相更近一步了。
喜欢梦主:从拾荒开始请大家收藏:()梦主:从拾荒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