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一块布料(2/3)
本,他决定稍微多买一点。
“我先要五米吧。
”林凡说。
五米布,大概可以做三条裤子,留出一些余量。
“五米...”女摊主想了想,“五米的话,算你一块七一米,最低价了。
”
一块七,五米就是八块五毛钱。
这已经超出了母亲给他的五块钱,加上他自己的零花钱,也还差一点。
林凡摸了摸口袋,心里有了底。
“行,一块七就一块七。
”林凡爽快地说,“大姐,我再买点做裤子的辅料,纽扣、松紧带什么的,您给配齐了,算个整头?”
女摊主见林凡爽快,也高兴起来:“成!看你小伙子是实在人,大姐给你挑好的。
”
最终,林凡花了九块三毛钱,买下了五米大红布料,以及足够做三条裤子的纽扣、一小卷匹配的线,还有一段质量不错的松紧带(用于裤腰)。
这笔开销,几乎耗尽了他所有的启动资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将仔细卷好的布料和辅料抱在怀里,感觉沉甸甸的,这不仅是一卷布,更是他全部的希望。
离开布料摊位,林凡并没有立刻回家。
他又在市场里转悠起来,重点观察那些卖成衣的摊位,尤其是卖“踩蹬裤”的。
他仔细记下不同的款式细节:有的裤脚特别宽大,像两把扫帚;有的在侧边缝了条纹;有的颜色更加大胆,比如明黄色或翠绿色。
他还留意了价格,发现价格确实集中在十二到十五元之间,但也有一些做工粗糙的卖十元以下。
更重要的是,他观察了顾客。
购买者大多是和他年纪相仿的年轻人,他们往往结伴而来,对价格敏感,会反复比较,但对时尚的追求显而易见。
摊主的销售话术也五花八门,除了强调“广州流行”,还会说“电影明星都穿这个”、“穿上找对象都容易”等等。
这些现场观察,让他对目标客户和销售策略有了更具体的想法。
走出市场,已是中午时分。
烈日当头,林凡抱着布料,额头上沁出了汗珠,但心里却充满了干劲。
他在路边一个国营小吃店门口犹豫了一下,花一毛钱买了一个烧饼,就着公用自来水龙头喝了几口凉水,就算解决了午饭。
现在,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
回到家属院时,正是午休时间,院子里比早上安静不少。
几个邻居看到他抱着红彤彤的布料,都投来好奇的目光。
“小凡,抱的啥呀?这么鲜艳?”住在楼下的李婶问道。
“哦,李婶,买了点布,我妈说给我做条裤子。
”林凡笑着应付过去,没有多说。
回到家,母亲王淑芬正在厨房准备午饭,妹妹林晓玲还没放学。
“妈,我回来了!”林凡把布料小心地放在客厅的桌子上。
王淑芬擦着手从厨房出来,看到那卷醒目的红布,愣了一下:“咋买这么红的布?这...这能做裤子穿出去?”
“妈,现在年轻人就兴这个!”林凡把布料展开一些,“您看,这料子多结实。
我还买了纽扣和松紧带。
”
王淑芬上前摸了摸布料,专业素养让她立刻做出了判断:“嗯,料子倒是厚实,就是透气性差了点。
夏天穿估计够呛。
”她又看了看林凡买的辅料,点了点头,“东西买得还行。
尺寸呢?你量了没?”
林凡这才想起,光顾着看市场和买料,忘了量尺寸这茬。
他急中生智:“妈,我看了,那种裤子都是宽宽松松的,不用太精确。
您就按我的身高,比划着做,裤腿尽量做宽大些就行。
第一条我先自己试穿,不行再改。
”
王淑芬狐疑地看了儿子一眼,觉得这做法有点不靠谱。
但料子已经买回来了,总不能浪费。
她叹了口气:“你这孩子,做事毛毛躁躁的。
行吧,吃完饭,我帮你裁一下。
不过说好了,就先做一条试试。
”
“好嘞!谢谢妈!”林凡大喜。
午饭很简单,稀饭、馒头、炒土豆丝。
林建国中午在厂里食堂吃,所以家里就母子二人。
吃饭时,王淑芬又忍不住念叨:“你爸晚上回来,要是问起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