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寻找源头(1/3)
“新风白金音质鉴赏夜”的成功,像在江州市年轻人圈子里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久久未平。
接下来几天,不断有那晚没到场的年轻人慕名来到“新风服装店”或“悦耳音响室”,询问是否还有“白金系列”磁带,或者打听下次鉴赏会什么时候举办。
林凡和苏晚晴收集到的那厚厚一沓点歌单,更是成了最宝贵的市场情报。
然而,热闹过后,冰冷的现实依然摆在面前:知道了市场需求,却没有稳定的、合法的渠道去满足它。
苏明通过南方关系寻找新歌母带的努力进展甚微,要么价格高得离谱,要么音质无法保证,还要承担来路不明的风险。
通过李前进影响百货公司建立“排行榜”模式的设想,在体制内层层汇报中,也暂时没了下文。
林凡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焦虑。
他知道,如果不能尽快解决歌源问题,刚刚点燃的市场热情很快就会冷却,“新风”磁带业务将重新陷入停滞,甚至可能被模仿者趁虚而入。
晚上,他独自在店里,对着墙上那张江州市区地图和那沓点歌单,苦苦思索。
目光扫过地图上标注的“江州师范学院”、“市文化馆”、“工人文化宫”等单位时,他心中忽然一动。
“源头…歌曲的源头,除了唱片,不就是创作和演唱它们的人吗?”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林凡的脑海。
在80年代初,大量的流行歌曲并非完全来自港台,许多是由国内各地的文艺团体、歌舞团的演员创作或演唱的,通过电台广播、文艺汇演、以及内部发行的薄膜唱片或盒带小范围流传。
如果能直接联系到这些文艺团体,拿到他们演出的录音,或者获得他们作品的授权,岂不是一条正大光明的路?
这个想法让林凡兴奋起来。
虽然操作起来肯定困难重重,但至少方向是合法的,是符合政策导向的“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而且,如果能挖掘出一些有潜力的本地或本省歌手、乐队的作品,甚至可以进行合作,这远比倒卖来路不明的翻录带更有前景和价值!
第二天一早,林凡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苏晚晴。
“直接找文艺团体?”苏晚晴听完,惊讶地睁大了眼睛,“这…能行吗?那些都是国家单位,规矩多,门槛高,怎么会理我们个体户?”
“事在人为。
”林凡目光坚定,“我们不直接要授权,那太不现实。
我们可以先尝试合作,比如,购买他们正式演出或出版的录音资料,作为我们制作‘特色内容’磁带的素材。
或者,更简单一点,我们可以尝试推广他们的作品!”
他拿起那沓点歌单,指着上面几首标注了演唱者、但并非邓丽君等大牌歌星的歌曲说:“你看,这几首歌,像《故乡的云》、《妈妈的吻》,演唱者都是我们国内文工团的老师,歌曲也都在电台播放过。
这说明作品本身是允许传播的。
如果我们能找到这些演唱者所在的单位,哪怕只是买到他们公开演出录音的复制品,也比我们用收音机翻录的音质好,来源也清晰!”
苏晚晴顺着林凡的思路想下去,眼睛渐渐亮了起来:“对啊!如果真能拿到演出级别的母带,那音质绝对有保障!而且,推广国内文艺工作者的作品,名正言顺!可是…我们怎么联系上他们呢?人家是大单位,我们连门朝哪开都不知道。
”
这正是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