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新的舞台(1/3)
陈国光交代下来的任务,迅速得到了落实。
由省委办公厅和政研室牵头,联合省政府应急办、发改委、财政厅、水利厅、住建厅等多个部门,组成了一个“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文件起草专班。
林别作为专班成员之一,名列其中。
这个消息在省委大院的小圈子里不胫而走,再次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一个刚来半年多、资历尚浅的生活秘书,竟然能参与到如此重要的省级政策起草工作中,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强烈的信号。
不少人开始重新审视“张伟”这个年轻人,以及他与陈国光书记的关系。
林别自己则保持着绝对的清醒。
他深知,这既是机遇,更是考验。
在专班里,他资历最浅,职务最低,必须摆正位置,谨言慎行。
第一次专班会议在省委办公厅的一间会议室举行。
主持会议的是宋清河秘书长,参会的有政研室主任、几位相关厅局的副职领导,以及像林别这样的具体工作人员。
会场气氛严肃。
宋清河首先传达了陈国光书记的指示精神,强调了吸取南川教训、补齐短板弱项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然后,各位领导和专家开始发言,讨论文件的框架和重点内容。
林别坐在靠墙的位置,认真地听着,记录着。
他发现,讨论很快陷入了一种熟悉的模式:各部门都在强调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争取在文件中更多地体现本部门的职责和诉求。
应急办强调统一指挥的重要性,财政厅强调资金保障和绩效管理,水利厅强调防洪工程建设,住建厅强调房屋抗震设防……虽然都围绕着应急管理,但视角难免有局限,甚至隐含着部门利益的博弈。
轮到林别发言时,他并没有急于抛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先谦逊地表示自己是来学习的,然后结合南川一线的亲身经历,提出了几个具体的问题,引导大家思考:
“各位领导,我在南川时注意到,初期信息混乱是一个大问题。
比如,灾情数据、物资需求、救援力量分布,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往往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
我们在设计新的应急体系时,能否建立一个跨部门、扁平化的信息共享和指挥平台,确保决策者看到的是同一张‘态势图’?”
“还有,基层能力的短板非常明显。
很多乡镇干部有热情,但缺乏专业的应急知识和技能。
我们的体系设计,如何能真正‘下沉’,加强对基层的培训、演练和资源支持,而不仅仅是省里、市里建一套漂亮的系统?”
“另外,灾后重建涉及面很广,不仅仅是修路建房,还包括产业恢复、心理援助、社区重建等。
我们的应急管理体系,是否可以考虑与中长期的发展规划更好地衔接,建立‘防灾—减灾—救灾—恢复重建’的全链条机制?”
他的发言,没有涉及任何部门利益,完全是从提升整体效能、解决一线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
他提出的“信息共享平台”、“能力下沉”、“全链条机制”等概念,既切中要害,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会场出现了短暂的安静。
几位厅局领导交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