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临危受命赴疆场 鸭绿江寒夜渡兵(2/3)
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土办法。
有的战士把稻草塞进单薄的军衣里,整个人裹得像个稻草人;有的则把能找到的麻袋、破布都披在身上。
看到这一幕,李云龙的眼眶都红了。
这就是他要带去和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作战的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老李,武器弹药的情况更不乐观。
”42军军长指着仓库里为数不多的炮弹,忧心忡忡地说道。
“我们一个军,所有的大炮炮弹加起来,还不够美军一个师打一次齐射的。
高射武器几乎为零。
这要是过了江,在敌人的飞机底下行军,跟裸奔没什么区别。
”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李云龙咬着牙,说出了这句他在抗战时期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但这一次,他说得毫无底气。
日本人和国民党的装备,跟美军比起来,简直就是叫花子和龙王爷的区别。
想从美军手里缴获武器,谈何容易。
“我们唯一的优势,就是这两条腿了。
”军长苦笑着说,“美国兵离了汽车走不动路,我们可以在山里跟他们兜圈子。
”
“对!”李云龙的眼睛一亮,“就得这么打!扬长避短!把他们从公路上引到山里来,让他们坦克、大炮施展不开。
到了山地里,我们就是龙,他们就是虫!命令部队,把所有的骡马都集中起来,组成驮队。
汽车目标太大,到了朝鲜,骡马比汽车管用!”
一整个下午,李云龙都在和42军的干部们研究入朝后的作战方案。
他们没有精确的地图,只能对着一张粗略的朝鲜地形图,反复推演。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必须利用夜暗和复杂地形,来抵消敌人的装备优势。
这几乎是他们唯一的胜算。
十月十一日,星期三。
一架飞机降落在沈阳机场。
那位临危受命的志愿军最高指挥员,只带了几个随员,轻车简从地从北京赶到了前线。
他没有丝毫的停留,直接来到了东北军区司令部,召开了第一次志愿军高级干部会议。
李云龙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
他第一次见到了这位传说中的元帅。
他看上去比照片上要苍老一些,两鬓已经斑白,脸上刻满了风霜。
但他那双眼睛,却如同鹰隼一般锐利,仿佛能洞穿所有人的内心。
他的腰杆挺得笔直,身上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军装,浑身上下都透着一股不怒自威的强大气场。
“同志们,情况我就不多说了。
”元帅开口了,声音洪亮,带着浓重的湖南口音。
“我刚从北京来。
中央的决心很大,这一仗,非打不可。
但是,我也听说了部队的困难。
今天,我不是来听大家表决心的。
我是来听实话的。
部队到底有多大的困难?能不能打?怎么打?都给我掏心窝子地讲!”
会场里一片沉默。
兵团司令员首先汇报了整体情况,从兵员、装备、后勤、冬装,到对敌情的了解,他都做了详细的介绍,没有丝毫的隐瞒。
他说得越多,会场的气氛就越沉重。
当听到部队的冬装要到十一月底才能全部配发完毕时,元帅猛地一拍桌子:“胡闹!现在是什么时候了?马上就要入朝了!等到十一月底,战士们早就冻成冰棍了!告诉后勤的同志,就是把全东北的棉花都搜刮来,也要在一个星期之内,让第一批入朝的部队,都穿上棉衣!这是死命令!”
他又看向作战部门的负责人:“我们对美军的了解有多少?他们的作战特点是什么?我们有应对的办法吗?”
负责人站起来,额头上渗出了冷汗:“报告司令员,我们对美军的了解,大部分都来自于解放战争中和国民党军的美械师交手的经验。
至于美军本身的战术,我们……知之甚少。
我们只知道,他们的火力非常强大,空地协同作战能力很强……”
“一问三不知!这仗怎么打?”元帅的目光变得异常严厉。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吗?马上成立一个专门的小组,把所有能找到的,关于美军的资料,无论是西点军校的教材,还是二战的战例,都给我找来!翻译出来!发到每个指挥员手里!我要让我们的每一个连长,都知道怎么对付美国的坦克和飞机!”
整个会议,元帅几乎一直在发火。
他把所有部门的负责人都骂了个遍。
李云龙在一旁听着,心里却感到一阵阵的痛快。
他知道,元帅不是在耍官威,他是在为几十万即将上战场的士兵的生命负责。
这种时候,就需要这样一位雷厉风行、敢于较真的主帅。
十月十二日,星期四。
元帅亲自下到了部队视察。
他看到的景象,比报告中听到的更加触目惊心。
当他看到那些穿着单衣、靠着稻草御寒的战士时,这位身经百战的元帅,眼圈也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