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石磨房惊现荧光米!土地公装中风狡辩(2/3)
等粥煮开的功夫,我拿出手机想给村支书打个电话,汇报一下我已经到村的事儿。
刚拨通,就听见门外传来“咚咚”的敲门声,还有凤阿婆的大嗓门:“小陈!小陈!起来没?我给你送菜来了!”
我赶紧开门,凤阿婆拎着个竹篮子站在门口,篮子里装着绿油油的青菜,还有几个红彤彤的西红柿,上面还带着晨露。
她身后还跟着个穿花布衫的大婶,手里端着个瓷碗,里面装着两个金黄的玉米饼。
“凤阿婆,李婶,你们怎么来了?”我赶紧让她们进屋,“快坐,粥马上就好,等会儿一起吃。
”
“我们就是来看看你,怕你刚回来不习惯。
”凤阿婆把篮子往桌上一放,拿起青菜给我看,“这是我家后院种的,没打农药,早上刚摘的,嫩得很。
李婶听说你回来了,特意给你烙了玉米饼,说你小时候爱吃。
”
李婶笑着点头:“是啊小陈,你小时候总去我家蹭玉米饼,现在长大了,不知道还爱不爱吃。
”
我看着桌上的青菜和玉米饼,心里暖得不行。
小时候我总爱跟在李婶屁股后面,闻着玉米饼的香味就不肯走,李婶每次都会多烙两个,塞给我揣在怀里。
那时候的玉米饼,又香又甜,是我童年最难忘的味道。
“爱吃,当然爱吃!”我赶紧说,“谢谢李婶,我都好多年没吃过您烙的玉米饼了。
”
“爱吃就好,以后想吃了就去我家,我给你烙。
”李婶笑得眼睛都眯了,“对了小陈,你这房子翻修得真不错,是谁帮你弄的?我昨儿还看见有光从你家后院飘出来,还以为是啥呢。
”
我心里咯噔一下,赶紧看向凤阿婆,凤阿婆咳嗽两声,抢先开口:“啥光啊,肯定是小陈屋里的灯,昨儿雨大,灯影晃出去了。
这房子是我跟老张帮着弄的,小陈刚回来,我们帮着拾掇拾掇,都是老邻居,应该的。
”
李婶也没多问,只是点点头:“还是你们心细,小陈一个城里娃,哪懂这些。
对了小陈,村支书让你今天上午去村部一趟,他有事跟你商量。
”
“好,我知道了,等我吃完早饭就去。
”我赶紧应下来,心里却在想,李婶是不是也知道点什么?村里到底还有多少“神仙乡亲”?
粥很快就煮好了,揭开锅盖的瞬间,香气扑鼻而来。
米粒煮得开花,粥水浓稠,还透着淡淡的绿光,看着就有食欲。
我盛了三碗,给凤阿婆和李婶各端了一碗:“你们尝尝,这是张大爷给的‘荧光米’,说是老辈传下来的。
”
凤阿婆喝了一口,眼睛一亮:“这米就是香!比普通大米好吃多了,小陈你快尝尝。
”
李婶也尝了一口,连连点头:“确实好吃,软糯香甜,还有股清香味,老张这老东西,藏着这么好的米,也不拿出来给我们尝尝。
”
我喝了一口,粥滑进嘴里,暖暖的,甜甜的,还有股说不出的清香,比我吃过的任何大米都好吃。
难怪张大爷说这米养人,这味道,吃着就觉得舒服。
吃完早饭,凤阿婆和李婶帮我收拾了碗筷,就各自回家了。
我换了身干净的衣服,揣上手机,锁好门往村部走。
村部在村子中间,是一栋两层的小楼,门口挂着“青竹村村民委员会”的牌子。
我刚走到门口,就看见一个穿蓝色衬衫的中年男人从里面出来,个子不高,皮肤黝黑,脸上带着笑——这是村支书,王支书。
“小陈!你可算到了!”王支书赶紧走过来,握住我的手,“昨儿雨大,我还担心你路上不安全,想给你打电话,又怕你在开车。
”
“谢谢王支书关心,我昨儿半夜到的,路上挺顺利的。
”我笑着说,“昨儿太晚了,没好意思给你打电话,想着今天一早再跟你汇报。
”
“到了就好,到了就好。
”王支书领着我往屋里走,“快进来坐,我给你泡杯茶。
你这房子翻修得怎么样?还住得惯吗?要是有啥需要,尽管跟我说。
”
“住得惯,挺好的。
”我接过茶杯,“多亏了张大爷和凤阿婆,他们帮我把房子翻修了,还给我煮了早饭,特别热情。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老张和凤阿婆都是热心人,村里有啥事儿,他们都冲在前面。
”王支书笑着说,“你爷爷在的时候,跟他们关系最好,你回来了,他们肯定会多照顾你。
”
我点点头,跟王支书聊起了村里的情况。
王支书说,青竹村不大,也就几十户人家,大部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剩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
以前村里主要靠种水稻和玉米为生,收入不高,这几年想发展点特色产业,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项目。
“小陈啊,你是大学生,有文化有想法,这次回来,可要给咱们村多出出主意,带领大家一起致富。
”王支书的眼神里满是期待,“镇里也很重视,给了咱们村不少支持,就等你回来,咱们一起干。
”
我看着王支书真诚的眼神,心里沉甸甸的。
来之前我还担心自己没经验,干不好村官的工作,可现在,看着张大爷、凤阿婆还有李婶的热情,看着王支书的期待,我突然有了信心。
“王支书,您放心,我一定尽我所能,跟大家一起,把青竹村建设好。
”我认真地说,“我昨天看张大爷磨的‘荧光米’,特别好吃,说不定能当特色产业发展。
还有凤阿婆养的鸡,下的蛋也特别香,这些都能试试。
”
王支书眼睛一亮:“你说的是老张的‘月光米’?那米确实好,就是产量少,老张也不愿意多多种,说是老种子,不能瞎折腾。
凤阿婆的鸡也是,下的蛋又大又香,就是数量不多,都不够村里自己吃的。
”
“我觉得可以试试跟他们商量商量,看看能不能扩大点规模,或者搞点深加工,比如把米做成米粉、米糕,把鸡蛋做成卤蛋、松花蛋,这样能卖个好价钱。
”我说出自己的想法,“现在城里人都喜欢原生态、有特色的东西,咱们村的这些‘宝贝’,肯定能受欢迎。
”
王支书听得连连点头:“你这个想法好!不过老张和凤阿婆的脾气你也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