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遥祭的陌生人(1/3)
遥祭的陌生人:许世友与日本间谍河下谷清的跨世纠葛
1985年10月的东京,秋意已浸透了街头的银杏叶。
庆应大学附属医院的特护病房里,消毒水的气味混着窗外飘来的桂花香,在空气中缓慢弥漫。
河下谷清半靠在病床上,枯瘦的手背上扎着输液针,透明的液体正一滴滴融进他衰竭的身体——尿毒症已折磨他整整三年,此刻他的视线正死死盯着床头柜上那份《朝日新闻》。
头版角落的标题像烧红的烙铁,烫得他瞳孔骤缩:「中国开国上将许世友于南京逝世」。
报纸被他攥得发皱,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病房里的监护仪发出规律的「滴滴」声,与他胸腔里剧烈的心跳声撞在一起。
他忽然偏过头,扯掉氧气面罩的一角,嘶哑地对护士说:「电话……给我电话。
」
护士递过床头的rotaryphone(旋转拨号电话),金属听筒冰凉刺骨。
河下谷清颤抖着拨号,第一个打给长子河下健一。
「健一,」他的声音像被砂纸磨过,「带上你妻子和孩子,明天一早来医院。
告诉你弟弟妹妹,所有人,一个都不能少。
」
电话那头的健一愣了愣:「父亲,您的病情……」
「别问,」他打断道,「是关于一个中国人。
」
挂了电话,他又拨通次子、长女、次女的号码,重复着同样的指令。
放下听筒时,他才发现自己的汗已浸湿了病号服。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下来,他望着中国的方向,浑浊的眼睛里忽然浮出一个身影——三十多年前济南火车站的站台上,那个挥着大刀冲锋的八路军将领,眉眼如刀,吼声震得铁轨都在颤。
第二天上午九点,病房的门被推开。
河下谷清的四个子女带着配偶和孩子鱼贯而入,八个孙辈挤在门口,怯生生地望着病床上形容枯槁的祖父。
长子健一手里提着果篮,刚要开口,就被父亲摆手制止了。
「护士,」河下谷清对守在门口的护士说,「按我说的,每家一束素菊。
」
护士很快拿来四束裹着牛皮纸的素菊,花瓣上还沾着晨露。
河下谷清撑着病床扶手,在长子和次子的搀扶下站起身,枯瘦的腿像两根被蛀空的木柴。
「跟我来,」他说,「去花园。
」
一行人沉默地穿过医院的长廊,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地上,拉出长长的影子。
到了花园,河下谷清让子女们排成两排,孙辈们被母亲拉着站在前头。
他整理了一下病号服的领口,对着西北方向——那是中国南京的方向,缓缓弯腰,深深鞠躬。
「这位许世友将军,」他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是改变我一生的人。
」
孙辈们面面相觑,他们只知道祖父年轻时在中国待过,却从不知道他与一位中国将军有什么牵扯。
长女河下由纪子忍不住问:「父亲,您认识他?」
河下谷清没有回答,只是望着远方,眼神里翻涌着复杂的情绪——有敬畏,有感激,还有一丝难以言说的愧疚。
风吹过花园,素菊的花瓣轻轻颤动,像在为这场跨越国界的遥祭伴奏。
要弄清这场遥祭的缘由,得从三十年前那个闷热的夏夜说起。
1957年8月,南京中山陵8号的灯光亮到很晚。
许世友坐在藤椅上,手里攥着一把蒲扇,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
桌案上摆着一盘卤牛肉、一碟炒花生,还有一瓶没喝完的茅台——这是他招待老部下的「标配」。
「永清啊,尝尝这个,」许世友把一块炖得软烂的野猪肉推到徐永清面前,「前几天打猎弄的,比你在福建吃的海鱼香。
」
徐永清拿起筷子,有些拘谨地夹了一块。
他是山东威海人,1940年参加革命,在胶东军区警卫连当班长时,曾是许世友的贴身警卫员。
当年他凭着一身少林拳,能在三五个日军中撕开缺口,许世友总说他「拳头比枪还硬」。
1945年一场遭遇战中,他被日军的子弹打穿了左肺,从此离开了前线,转业到福州一家工厂当副厂长。
「这次路过南京,特地来看看首长。
」徐永清说,语气里带着激动。
「好,好,」许世友灌了一口茅台,抹了把嘴,「当年你小子从济南宪兵队手里逃出来,浑身是血跑到根据地,我还以为你活不成了呢。
」
提到济南,徐永清的筷子顿了一下。
「首长,」他放下筷子,表情严肃起来,「这次我去上海出差,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人,很像当年济南铁路局那个河下谷清。
」
许世友的眉头猛地皱起:「河下谷清?那个日本工程师?」
「是他,」徐永清点头,「当年我在济南搞地下工作,他总说自己反战,还帮我们贴过反日标语。
可后来组织上说,他是日本宪兵队的特务,好多同志都被他害了。
我以为他早被镇压了,没想到在上海看见了。
」
许世友放下酒杯,手指在桌案上轻轻敲击。
「你看清楚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错不了,」徐永清肯定地说,「他右眼角有颗痣,笑起来会眯成一条缝,跟当年一模一样。
我在公交车上喊了一声,他回头看了一眼,转身就钻进了巷子里。
等我下车追过去,人已经没影了。
」
许世友沉默了片刻,起身从抽屉里拿出一张便签,提笔写道:「柯庆施同志,兹有我部老战士徐永清反映一事,事关重大,请上海方面彻查。
」写完,他把便签递给徐永清:「你把详细情况写下来,连这个一起寄给上海市委。
」
徐永清接过便签,指尖触到许世友刚劲有力的字迹,忽然觉得手里的纸有千斤重。
他不知道,这张便签即将掀起一场跨越半个上海的追查。
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的办公桌上,每天都会堆起上百封人民来信。
1957年8月10日,一封信封上写着「柯庆施书记亲启」的信被单独挑了出来——信封里除了徐永清的陈述材料,还有许世友的亲笔便签。
柯庆施戴着老花镜,把材料读了三遍。
他指尖敲着桌面,对秘书说:「把黄赤波叫来。
」
上海市公安局局长黄赤波接到通知时,正在主持一场治安会议。
他赶到市委办公楼时,额头上还带着汗。
「柯书记,您找我?」
柯庆施把材料推给他:「许世友将军转来的信,一个叫河下谷清的日本特务,可能藏在上海。
你亲自督办,务必查清楚。
」
黄赤波翻开材料,看到「河下谷清」「济南铁路局」「日本宪兵队」这些字眼时,眼神一凛。
「明白,」他说,「我这就组织人手。
」
当天晚上,上海市公安局刑侦处的吴一竹接到了命令。
这位四十多岁的老侦查员,抗日战争时期就在上海搞地下工作,对付日本特务有丰富经验。
黄赤波在办公室里对他说:「一竹,这案子不一般,许世友将军盯着呢。
给你配三个助手,一辆吉普车,经费实报实销。
」
吴一竹接过材料,手指在「河下谷清」的名字上顿了顿。
「局长放心,我一定查清楚。
」
第二天一早,吴一竹带着助手老崔、小汪和小李,在刑侦处的会议室里开了个会。
「咱们先理理线索,」吴一竹把材料摊在桌上,「河下谷清,日本人,1940年代在济南铁路局当工程师,实际是日本宪兵队特务,1943年失踪。
现在徐永清说在上海看到他,咱们得先确认他是不是真的在上海,藏在哪。
」
老崔抽着烟说:「济南的特务,跑到上海来,总得有个落脚点吧?会不会跟当年的汉奸或特务残余有联系?」
小汪年轻,脑子活:「要不咱们先从济南过来的日本人查起?上海档案馆里应该有解放初期登记的外籍人员名单。
」
吴一竹摇头:「他要是想藏,肯定不会用真名登记。
徐永清说他在公交车附近出现,那片是虹口区,以前是日本人聚居区,或许能找到线索。
」
讨论了七个多小时,最后决定兵分四路:一路查济南时期的敌伪档案,找认识河下谷清的人;一路去虹口区走访,尤其是老舞厅、老茶馆这些当年日本人常去的地方;一路查解放后上海的外籍人员登记;还有一路,去监狱和劳改农场,找那些当年在济南跟日本人打过交道的犯人。
「记住,」吴一竹最后说,「这人身手不简单,又是老牌特务,肯定狡猾得很。
咱们动静要小,别打草惊蛇。
」
半个月后,各路消息陆续汇总,却没什么实质性进展。
虹口区的走访一无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