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2/3)
回过神的众人纷纷怒斥出声。
戏志才暗自好笑,面色却纹丝不动。
目光始终停留在陈渡身上。
陈渡确实抓住了要害。
此计虽妙,但如何令诸侯遵行才是当务之急。
他原本打算待众人退下后,再与曹操密谈。
莫非陈渡已有良谋?
不知足下有何高见?某位较为斯文的谋士语带讥讽。
曹操神色如常。
既未责备陈渡放肆,也未制止众人呵斥。
陈渡能直指要害,确实令他稍感意外。
而当场斥责众人尸位素餐,则完全超出预料。
世人皆道孟尝君善养门客,故贤士归附。
遂有鸡鸣狗盗之辈。
然谁说鸡鸣狗盗者非贤士?
孟尝君困于秦国,生死攸关之际,
全凭鸡鸣狗盗之力得以脱险。
眼前诸人,便是他的。
曹操时常厌恶这群人,却仍存一丝希冀。
盼其中能出个鸡鸣狗盗之徒,紧要关头或可堪用。
戏志才不就是由此脱颖而出?
但对陈渡讥讽众人,曹操实则欣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也曾年少,自然懂得少年心性。
初生牛犊,目空一切,正如当年自己。
宝剑初出,锋芒毕露。
无论陈渡有无良策,
至少锋芒未负其名,锐不可当。
曹操赞赏地望向陈渡,却见对方亦直视而来。
四目相对。
陈渡目光如炬,不躲不闪,英气内蕴。
这......
太过平静了。
曹操眉峰微蹙,忽觉难以捉摸。
年少气盛者他见惯,
但如陈渡这般,既狂言无忌却又波澜不惊的少年,
实属罕见。
是本性沉稳,处变不惊?
抑或为博青睐而刻意为之?
若是作态,未免太过逼真。
何况,
若真欲一鸣惊人,何不初时便锋芒毕露?
倘若方才没有叫住他,他是否便会径直离去?
曹操对陈渡的好奇心骤然升腾。
他抬手虚按,压下喧哗,含笑说道:
太阿骂得在理,在座诸位,不过庸碌之辈。
同出寒门,太阿能成蔡伯喈乘龙快婿,岂会没有真本事?
太阿,不妨将你的良策道来,好叫这些庸人长长见识。
此言一出,满座愤懑更甚。
非因被指为庸才而不平。
而是忿懑于——同是寒门子弟,凭何独你攀上蔡伯喈这门高亲?!
除却这副好皮囊,你还有何能耐?!
那目无余子的倨傲神情,真当自己是个人物了?!
我无对策。
陈渡淡然摇头。
曹操闻言,心跳倏然漏了一拍。
悬在半空的手僵住了,收也不是,放也不是。
戏志才亦眉头紧锁,重新打量起陈渡。
众人则被这回答弄得愕然,有人竟气极反笑。
不理会众人反应,陈渡继续道:
要诸侯们采纳志才兄方才的策略,我确实无计可施。
非但我无解,在座诸位同样无解。
普天之下,亦无人能有解。
此言何意?戏志才率先发问。
曹操抚须沉吟,眼中疑云密布。
陈渡的声音在帐中回荡:
只因在座其他诸侯,本就不愿看到董卓伏诛。
刹那间,大帐内唯闻炭火噼啪与人声屏息。
满座皆惊。
诸位当真以为,十八路诸侯都如明公一般,
为匡扶汉室之大义而来讨董勤王?
难道不是?人群中传来诘问。
自然不是。
陈渡冷笑,董卓出身凉州寒微,
以军功累迁至六百石小官,而今挟持天子,
竟摇身成了名正言顺的相国。
反观关东诸侯,倒成了反贼。
他直视曹操,一字一顿:
明公与袁本初交厚,本不当离间亲故。
但敢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