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3/3)
众可比。
即便识破埋伏,他们也绝不会轻易溃退。
届时依约鸣号引曹操出战。
这只狐狸算计我们,却不知反入彀中。
待曹军与西凉军两败俱伤时,伏兵再出,必能一举歼灭董卓,重创曹操!
众将听得斗志昂扬,仿佛已看见胜利在望。
黄盖忽然献计:主公,不如派死士诈降,向董卓谎报我军缺粮内讧?如此三日之内,董贼必来攻我。
孙坚欣然采纳:公覆深得我心!此事就这么定了。
......
鸡落山腰,曹操与陈渡、戏志才、曹仁等将领远眺孙坚军营寨升起的炊烟。
曹操迟疑不定,陈渡先前指出孙坚合作诚意不足,意在坐山观虎斗。
他仍难以接受这番论断。
文台与我乃洛阳旧识,三载相交,此人光明磊落,实乃真豪杰。
方才帐中言谈举止,更显坦荡胸怀,怎会有诈?
陈渡早料到曹操会有此问。
这位枭雄此刻所思所想,他了然于心。
曹操总将他人视为同类——昔日对刘备如此,今朝对孙坚亦是如此。
此时的曹操尚未历经重重背叛,心中仍存赤子之心。
这般性情,既非优点亦非缺憾,恰是其独特气质。
若非如此...
当年讨董之际,他怎会孤军深入,险些命丧徐荣之手?若非曹洪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的壮举,历史或将改,写。
面对袁绍私刻玉玺欲立刘虞为帝时,他又怎会掷地有声地宣言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这位建安风骨的奠基者,若没有这般赤忱,又怎能留下传颂千古的诗篇?怎能成就义释关羽的佳话?
正因初心未改,此刻曹操才会选择与孙坚联手,而非隔岸观火。
这恰恰证明,此时的孟德尚未蜕变为后世所谓之奸雄。
他仍以己度人,坚信孙坚必不会袖手旁观。
但陈渡的警告,却令他不得不重新审视...
______
在【虚实】之力的加持下,他的思维如闪电般迅捷,对敌军动向与破绽的预判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今日与孙坚共处一室,更将这份天赋推至极致。
他的头脑运转之快,堪称平生之最。
从曹操到孙坚,从帐中诸将的眼神到最细微的表情变化,尽在陈渡掌握之中。
他将孙坚的举止神态、典籍记载的认知、当下局势,以及孙坚对待曹操的态度通盘考量,最终得出定论——
孙坚骨子里瞧不起曹操,必会反过来利用曹军与董卓拼杀,好坐收渔利。
这种判断之确凿,犹如天启般不容置疑。
若说上次献策尚有九成把握,今日便是十成十的笃定。
如此绝对的信心,绝非寻常人所能拥有,甚至已超越了的范畴。
他更看清了系统的本质:这份推演之力并非万能。
要得出完美答案,必须辅以充足有效的情报。
若没有系统加持,仅凭直觉判断,任谁都会像曹操这般,被孙坚帐中豪迈的表演所迷惑。
主公未选上策,是因自觉与孙文台同具英雄气概,皆以社稷为重。
加之今日其言行极具迷惑性,更令主公引为同类。
殊不知孙坚亦是推己及人——卑鄙者总以为天下人都如自己一般卑劣。
他们不信世间有利他之人,不信双赢之道。
孙坚虽非卑劣之徒,却也绝非英雄。
曹操面露讶色。
这些日子,他已对陈渡神鬼莫测的推演能力五体投地。
无论是剖析矛盾、揣度人心,还是所谓辩证统一之道,陈渡皆能洞若观火,剖析得鞭辟入里。
可方才陈渡直指他内心所想时,这份震撼才真正达到顶峰。
他此刻才惊觉,这能力竟如此骇人听闻!
连他自己都未曾留意的念头,竟被陈渡悉数看穿。
喜欢三国:一代谋圣陈渡请大家收藏:()三国:一代谋圣陈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