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1/3)
江暮云今日说书的内容已传遍新郑,甚至传入韩王宫中。
更有向其他六国蔓延的迹象!
江暮云之名,也随之传扬天下……
…
…
至今,作者仍未收到一张评价票。
唉,作者明白,这并非读者们的责任,只怪小作者笔力不及他人。
那些拥有“几十张”
乃至“一两百张”
评价票的作者,自然更胜一筹,更能赢得读者们的青睐……可惜小作者未能做到,留不住诸位的心,实在惭愧!照此下去,恐怕下个月便要弃文进厂了……仍在阅读的读者们,还请珍惜当下吧!不多说了,言多必泪,评价票依旧无踪…更别提月票了,唉!
转眼间,两日已过。
江暮云来到大秦世界已有半月之久。
如今整个韩国新郑最受欢迎的消遣,便是阅读一本话本——
《少年歌行》。
韩国在七国中素以风雅享乐着称……只是军事实力稍逊。
尤其是在国都新郑。
新郑许久未见如此新奇的事物了。
几日前,全城突然掀起一阵《少年歌行》的话本热潮。
随着《少年歌行》的走红,江暮云也声名鹊起。
但随之而来的,还有诸多麻烦。
例如……
原本江暮云说书的那家酒楼,几日前便已座无虚席。
如今更是变本加厉!
一些韩国贵族忽然不再流连烟花之地,反而争相掷重金抢夺酒楼席位!
甚至有些未曾读过《少年歌行》的贵族,也愿花钱涌入酒楼。
要跟上时代啊!
……韩国贵族们干啥啥不行,享受玩乐倒是顶尖!跟他们的韩王简直一模一样!
平民百姓们日子可不好过!
酒楼为了招揽更多生意,只好在店门外也摆上了书案和坐垫。
更有不少韩国商人嗅到了商机,特地派人守在酒楼外,记录江暮云说的每一段书。
战国时代还没有纸笔,文字都是刻在竹简上的。
商人生怕漏掉江暮云说的任何一个字,一口气雇了十几个识字的人。
分工明确,一部分人负责听写,再转述给另一批人刻字。
那场面真是热闹极了!
短短两天内,富商们惊讶地发现,《少年歌行》的话本赚来的钱,竟比他们开店一个月赚的还要多!
大商人不禁倒吸一口气。
这简直是天大的好机会啊!
光是新郑这么个小地方,生意就如此红火,要是扩大到整个韩国呢?
甚至……推广到其他六国?
轰!!!
大商人眼里直放光。
但只靠几个大商人,根本做不了这样前所未有的大买卖。
他们只好把生意分给更多小商人。
有钱,大家一起赚嘛!
………
新郑最大的兵器铺里。
一位身材肥胖的大商人走了进去。
“掌柜的!有笔大生意,你做不做?”
这大商人可不笨。
他为什么找上兵器铺?
那是因为……
战国时代,其他国家还在用青铜器,铁器才刚起步。
而韩国却有天然优势——拥有铁矿山。
就连强大的秦国,也要从韩国进口铁料。
所以,要把《少年歌行》的话本卖到七国去,最省成本的办法,就是跟着韩国出口的铁料商队一起走,既省钱又省事!
“哦?大生意?”
掌柜的瞥了大商人一眼,还以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