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举国震动(3/3)
出神。
直至一温婉柔和的女声开口:“父亲安。
”
谈济回神,侧头瞧见自己那亭亭玉立的小女儿谈雨竹,少女不过十四岁年纪,已经出落得格外温婉漂亮。
家中早从去年起就是媒人不断,但这孩子就是谁都瞧不上,一问就是想一辈子待在父母身边,不想嫁人。
夫妻俩此前生了三个儿子才得这么一个小女儿,从小便如珠如宝地护着。
且谈雨竹为人聪慧伶俐,又端庄温婉,继承了她母亲的美貌和性格,更继承了父亲的才华,每每论诗作对,她那三个兄长都甘拜下风。
便是聊起大宁局势,小姑娘也是侃侃而谈,言之有物,比她那三个兄长强得多。
别说是谈济,就是那三个兄长,也都时常感叹若小妹是个男子,定能光耀门楣。
只可惜,她是女子。
而如今,那机会来了。
谈济伸手招了招:“竹儿,来坐。
”
谈雨竹便行至父亲对面的石凳上坐下,瞧见桌上的棋盘,便笑道:“父亲定是刚与严伯伯对弈呢,如何下了一般就不下了?”
谈济失笑:“什么都瞒不过你。
”
他看着女儿如花般的笑颜,欲言又止。
“父亲可是有什么事要与女儿说?”
“你可知你严伯伯为了匆匆离开?”
谈雨竹拿起一枚棋子,继续着方才的棋局,温声道:“京中来信,想来是那位王家世子吩咐了什么,严伯伯当是回去准备了。
”
谈济便朗笑出声,那点疑虑和犹豫便也没了。
他从袖间拿出信纸,递到女儿手里。
此前他也曾如此过,谈雨竹便熟练地伸手接过,垂眸看下来。
而后,谈济便瞧见自己素来八风不动的小女儿,眉头皱的越来越紧,攥着信纸的双手也微微颤抖起来。
谈雨竹把信从头到尾看了三遍,这才抬眸看向父亲,眼眶通红,甚至隐隐有些晶莹。
“父亲——”她声音有些艰涩,深呼了口气,才问道,“信中所言可是真的?”
谈济瞧见她这模样,心里也不由一酸,温声道:“千真万确。
”
谈雨竹便笑了,只是眼角不受控地落下泪来。
她起身行至谈济身前,端端正正跪下磕头,行了个大礼。
谈济忙想去扶,就听女儿哑声道:“父亲,女儿要去科考!”
“好,好!”谈济嗓音也有些沉,他小心地把女儿扶起来,笑道:“乖孩子,父亲与你一同参考。
还有你严伯伯,他也要带着你严瑞阿弟参加科考,咱们四人正巧搭个伴。
”
“父亲,我想写一篇文章。
”谈雨竹眸中闪着奇异的光亮。
不是所有姑娘都被父母宠爱,不是所有父亲都如谈济这般开明,所以谈雨竹要写文章,要告诉这天下人,女子不比男子差。
她要叫更多的姑娘同她一起参加科考,争取这可能入仕为官的机会!
==
有了王其琛的动员,加上秦枭发布给各级地方官的文书政令,不过半月时间,整个大宁就都已经被这则消息震撼。
一时间,街头巷尾,便是村中普通农户百姓都在谈论这件事。
“你们可听说了?朝廷要选人去京中那个国子监学习,学得好有机会当官嘞!”
“当然听说了!据说咱们这些泥腿子都能去呢。
”
“泥腿子咋去?俺大字都不识一个,去了还能在朝廷里种地不成。
”
众人哄笑。
便有人道:“可别笑,还真就是选种地的人当官呢。
”
“啥?会种地也能当官?”
“可不是,说是有一个科目专门考的就是种地,种的好就有机会当官!”
“哎呀,这可是咱们变成大人物的机会啊,可不能错过!谁与我一起报名考试去?”
“我可不去,万一考不好怕是要被那些当官的打骂。
”
“我也不敢去,便是不打骂,那若是我考不好,不就说明我不会种地了?那我以后还怎么在村里混?”
众人又是一阵哄笑,此前说想去参考的那人也开始犹豫了。
此番情形在大宁各处出现,便是京中,也有许多人都动了心思。
甄家府邸。
苏喜儿与姐姐苏念儿坐在外间,手中绣着栩栩如生的花鸟锦帕。
“你可想好了?”苏念儿有些担忧地看着妹妹,“咱们这些闺阁女儿,如何能抛头露面?便是父亲也不会应允的。
”
“我会说服父亲。
”苏喜儿眼睛笑的弯弯的,“我刺绣手艺也算拿的出手,八成可以通过考核,届时你妹妹便是国子监学子,未来可以当官的。
”
苏念儿好笑道:“会刺绣的如何当官?”
“楚太傅已经命人在建刺绣局了,是和司礼监一样的独立部门,里面的绣娘们以后都是有品阶的官员了。
”苏喜儿把这些事都打听的一清二楚。
苏念儿知道妹妹这是认真了,不知该喜还是该忧。
“可此前赵家的事......”她低声道,“姐姐也希望你离开京城。
”
这京中浑水一滩,苏喜儿却还想当官,她如何当的明白?
便是她父亲与夫君,在朝中都要如履薄冰,何况单纯不谙世事的苏喜儿?
苏喜儿想起了赵熙,眸中有悲色一闪而过,语气也低落了些:“姐姐,我不想与你们分开。
”
便是死,她也想与家人死在一处。
苏念儿眼眶一酸,也不再劝了,柔声道:“好,咱们就在一处,不分开。
”
半月时间过去,各地大大小小的衙门都收到了不同人数的报名,且因为山东八贤郡那位号称“竹雨居士”的才女发了一篇文章后,来报名的女子也变多了。
自然还是男子更多,而这些人中更不乏一些已经小有名气的名仕,甚至还有些大儒与世家门客。
只是朝中有令,世家子弟不要,权贵门客不要,只要那些背景简单无上升门路的。
这是明摆着断了世家想要安插人手的想法,还收获了无背景的百姓们的欢呼与支持,甚至有许多人都自发地开始揭发哪些人与世家有联系。
自然也有些纯坏的,想要举报自己同乡或者对手之类的,但都会被官府的人查出来。
这些官府衙门里的人,其实大多数都还是四大世家的人,但他们身边还有个监督者,就是秦枭派去送文书的武将或者兵士。
这些人都被秦枭赐予了特权,那就是有权盯着这些官员报名,若是有不符合文书的做法,例如放自己人报名之类的,这些军士们就可以直接拿人。
就这般拿了四、五位县令和知府,众人便也不敢再搞小动作。
楚九辩听说后,不由笑了。
秦枭手下的军士们搞政治不行,但在其他方面真就是令行禁止,且手段果决。
而且秦枭说到做到,对那些小有名气,可能被世家盯上的人,他都派了暗卫去保护。
如此一来,其他势力的人不仅伤不了这些参考学子,甚至都不能接触他们,更不能威逼利诱了。
世家本来没怎么当回事,可随着报名人数越来越多,还有许多熟悉的名字出现在各郡各县的名单上,他们也坐不住了。
当即一个接一个地发出消息,说自己家也要办“对外学堂”,想要成为世家门生的士人都可以来报名加入。
一时间,大宁士人阶层又是一阵轰动。
那些曾经没办法接触到世家,没办法成为门生的士人们,有许多都动了心思。
进入国子监只是有可能当官,但如果依附上了世家,那便是说出去都会被人高看一眼。
于是很快就有不少士人开始去官府销毁自己的报名表,转而投身世家族学。
而那七位藩王瞧着自己封地上的才子才女都去报名,准备报效朝廷,更是待不住。
便直接宣布自己封地上的小朝廷也要招人,只要是有才华的人,就都可以来参考。
本就故土难离,许多人便在权衡利弊后,选择了藩王的小朝廷。
因而不多时,衙门里的报名人数就少了一大半。
楚九辩和秦枭倒是不在意,这些筛选下去的人本就不适合国子监,他们还得感谢这些世家藩王帮他们筛选呢。
国学开办之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楚九辩全权负责一切。
成日里一半时间忙着建设国子监,一半时间忙着培训讲师,只有午饭和晚饭时候才与秦枭以及百里鸿一起用饭。
且秦枭也没闲着,找了一批军士,教他们如何当“考官”。
开考时间定在三个月后,在县城考一轮,选出来的人再到所属的郡城考一轮,之后再入京考最后一轮。
能入京,除了那些浑水摸鱼的,其余的就都能进国学,只是有些要进入重点班重点培养,其余的慢慢教。
而在地方考试的过程中,为避免作弊,考官们会从京城过去监督。
考题秦枭也会交给暗卫,悄悄送去地方,在考试前一刻再交给考官,保证最大的公平性。
至于考题,楚九辩都是自己出的。
三个月的时间说快也快,说慢也慢,而比科考先到来的,是中秋宫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