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群雄并起响应,六国旧族复立(2/3)
流亡豪杰中颇有声望。
公元前209年九月,韩广率领三千赵军渡过易水,进入燕地。
刚抵达蓟城郊外,燕地豪杰便纷纷带着部众前来投奔——燕地自荆轲刺秦后,受秦廷报复性压迫最深,百姓对秦恨之入骨,如今见反秦大军到来,无不踊跃响应。
短短三日,韩广的队伍便壮大到两万余人,连蓟城周边的几个县城也主动归附。
一日深夜,燕地豪杰田角、田间兄弟找到韩广的营帐,田角开门见山地说道:“将军,如今赵国已立武臣为王,燕地乃故燕旧土,幅员千里,人口百万,岂能无王?将军本是燕人,若自立为燕王,我等愿率燕地百姓拥戴,共建霸业!”韩广闻言,心中一动却又顾虑重重:“我本是武臣麾下将领,若自立为王,他必会派兵征讨,以赵军之强,我军如何抵挡?”田间笑道:“将军多虑了!如今赵国西有秦军虎视眈眈,南有陈胜牵制,主力尽在赵北,根本无力北顾。
且陈胜连武臣称王都容忍了,岂会为燕地与将军死战?更何况,楚强赵弱,陈胜若真要出兵,必先攻赵而非攻燕,将军尽可放心!”韩广反复思量,觉得二人所言极是。
次日清晨,韩广在蓟城举行称王仪式,燕地百姓自发前来观礼,当“燕王”的称号从司仪口中传出时,蓟城内外欢声雷动。
韩广自立为王后,立即派使者前往邯郸,向武臣说明情况。
武臣得知后大怒,欲率军北上征讨,张耳、陈余连忙劝阻:“杀韩广易,收服燕地难。
不如顺水推舟,承认他的王位,让他与我等结为同盟,共同反秦。
”武臣无奈,只得派使者前往蓟城祝贺,燕、赵两国就此结为盟友,共同割据北方。
与赵地、燕地的“和平称王”不同,齐地的反秦起义充满了铁血与决绝。
原齐国贵族田儋,是齐王建的旁支后裔,秦灭齐后,他带着堂弟田荣、田横隐居于狄县,以耕种为掩护,暗中联络齐地豪杰,打造兵器,积蓄力量。
陈胜起义的消息传到狄县时,田儋正在家中与田荣、田横商议,田横身材魁梧,性情刚烈,一拍桌子道:“堂兄,时机已到!秦吏在狄县作威作福多年,百姓早已怨声载道,我们可借斩杀县令之机,号召齐地百姓复国!”田儋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好!就用‘请君入瓮’之计!”次日清晨,田儋假装将田荣捆绑起来,带着几名家丁押着他前往县衙,对守门的吏卒说:“田荣触犯秦律,我特来将他交给县令大人处置,望大人从轻发落。
”吏卒早已听闻田儋是本地大族,不敢怠慢,连忙引他们进入县衙大堂。
狄县县令正坐在堂上处理公务,见田儋押着田荣进来,刚要开口询问,田儋突然从家丁手中夺过暗藏的匕首,一个箭步冲上前,左手按住县令的肩膀,右手匕首直刺其咽喉。
县令惨叫一声,当场毙命。
田儋提着县令的首级,大步走出县衙,登上门前的高台,将首级高高举起,高声喊道:“如今诸侯皆反秦自立,齐乃上古大国,我田氏乃齐国王族后裔!今日我杀秦吏,就是要复立齐国,共抗暴秦!愿意随我复国者,即刻报名参军!”台下百姓早已对秦吏恨之入骨,见状纷纷响应,一时间报名者络绎不绝。
田儋当即任命田荣为将军,田横为副将,召集狄县子弟数千人,组成复国大军。
齐地百姓久思故国,田儋大军所到之处,各县皆开城迎接,短短十日,便收复了齐国故都临淄及周边数十座县城。
公元前209年十月,田儋在临淄举行登基仪式,自立为齐王,恢复齐国旧制,齐地就此复国。
就在齐地复国的同时,陈胜派往魏地的部将周市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周市本是陈县豪杰,早年曾随陈胜起义,作战勇猛且极具谋略,他率领的义军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深得魏地百姓拥护。
大军从陈县出发后,一路西进,先后攻克睢阳、定陶等重镇,兵锋直指魏地核心——临济。
临济守将是秦廷任命的少府丞,率领三千秦军驻守,他凭借临济城高池深,负隅顽抗。
周市围城三日,见强攻伤亡太大,便命士兵在城外筑土台,将临济城内的情况看得一清二楚。
随后,他派使者向守将劝降,晓以利害:“如今天下反秦,秦王朝气数已尽,你若开城投降,可保全身家性命;若顽抗到底,待城破之日,玉石俱焚!”守将见城外义军声势浩大,心中胆怯,当晚便打开城门投降。
占领临济后,魏地豪杰纷纷劝周市自立为魏王,有位老者捧着早已准备好的王冠,跪在周市面前道:“将军平定魏地,功不可没,当为魏王,统领魏地百姓反秦!”周市却连忙扶起老者,神色严肃地说道:“魏地乃故魏旧土,理应由魏国王族后裔为王,我不过是陈胜麾下将领,岂能僭越称王?”随后,周市得知原魏国公子魏咎因躲避秦廷追捕,正投奔在齐王田儋麾下,便当即派使者前往临淄,请求田儋放行魏咎。
田儋起初不愿放魏咎离去——他想将魏咎留在齐地,作为牵制魏地的筹码。
周市见状,先后五次派使者前往劝说,最后一次更是让使者带话:“若田王不放魏咎归魏,我等将率领魏地百姓与齐军死战,纵使拼尽最后一人,也绝不退缩!”田儋见周市态度坚决,且齐地初定,不愿再树强敌,只得放行。
魏咎返回临济后,周市率领文武百官出城迎接,将魏王王冠亲手奉上。
公元前209年十一月,魏咎在临济自立为魏王,任命周市为丞相,魏地复国大业就此完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六国之中,韩国的复国之路最为曲折,而推动这一切的,正是日后辅佐刘邦建立大汉的张良。
张良出身韩国贵族,祖父张开地、父亲张平皆为韩相,历经五代韩王,是韩国举足轻重的世家大族。
秦灭韩后,张良散尽家财,结交天下刺客,在博浪沙伏击秦始皇,虽未成功,却也名震天下。
陈胜起义后,张良认为复国时机已到,便带着家童和招募的百余名士卒,前往投奔原韩国公子韩成。
韩成此时正隐居在阳翟郊外的山中,对复国之事犹豫不决——韩国是六国中最弱的国家,秦灭韩后,对韩地的控制尤为严密,他担心起兵反秦会招致灭顶之灾。
张良找到韩成后,直言道:“公子,如今天下反秦浪潮汹涌,陈胜、武臣、田儋等人皆已称王,韩地百姓思念故国,日夜期盼公子复国。
若公子此时起兵,必能一呼百应;若错失良机,待秦廷缓过劲来,或其他诸侯吞并韩地,公子再想复国,便难如登天了!我愿联络韩地豪杰,为公子招募兵马,辅佐公子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