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那些人和事(3)(1/3)
晚自习的铃声驱散了白日的喧嚣,高三(一)班的教室里灯火通明,弥漫着油墨与紧张混合的气息。
班主任刘彩凤站在讲台上,目光扫过台下埋头苦读的学生们,脸上带着一丝疲惫,却也有一份欣慰。
尤其当她的目光落在后排那个清瘦却异常专注的身影上时,欣慰之色更浓。
“同学们,安静一下。
”
刘彩凤敲了敲讲台,将大家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距离高考又近了一天,时间不等人。
今晚我们抽点时间,进行一个作文片段练习。
”
她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作文题目:《“愚公”新解》。
“要求很简单,根据愚公移山的故事,结合自身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重点是要有新意,不能人云亦云。
老故事,要写出新思考。
”
刘彩凤强调道,目光不经意地又瞟了一眼张骑鹤的方向,语气中带着鼓励。
“有些同学最近进步神速,比如张骑鹤同学,真正做到了一天当三天用,这种拼劲和效率,值得大家学习!希望这次作文,也能看到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
台下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不少同学都下意识地看向张骑鹤,眼神复杂。
张骑鹤却只是微微抬了抬眼,便又低下头,似乎在构思着什么,并未因老师的表扬而有丝毫得意。
刘彩凤布置完任务,便离开教室,教室里很快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张骑鹤并没有立刻动笔。
他手指轻轻敲着桌面,目光落在前排那个坐姿优雅、正凝眉思索的倩影上——董知瑜。
翻阅她那本沉甸甸的日记之后,他对这位学霸少女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
她渴望突破,文笔细腻,但确实在作文的立意深度和思辨性上有所欠缺,容易陷入套路。
“愚公移山……”
张骑鹤心中一动,一个想法浮现出来。
与其自己写一篇范文给她看,不如先让她练手,自己再针对她的问题“对症下药”,这样效果可能更好。
这既是对她借出日记的回报,也是一种更有效的“教学”方式。
打定主意,他撕下一张便签纸,飞快地写了几行字,然后将董知瑜的日记本连同纸条一起,弯着腰悄悄送了过去。
董知瑜正对“愚公新解”这个有些抽象的题目感到些许头疼,感觉到桌角的动静,她疑惑地转过头,看到了自己的日记本和那张折叠的纸条。
悄悄拿起纸条展开,上面是张骑鹤那力透纸背、略显潦草却清晰有力的字迹。
“董知瑜同学:
《愚公》之题,重在‘新解’。
可尝试跳出‘毅力’‘坚持’的常规赞颂,思考:山为何是山?移山是否为唯一或最佳选择?愚公之‘愚’,是否蕴含某种不被理解的智慧或绝望中的希望?透过现象,探求本质,文章方有深度。
——张骑鹤”
纸条上的话,如同黑暗中划亮的一根火柴,瞬间照亮了董知瑜有些混乱的思绪!
对啊!为什么一定要歌颂移山?
能不能质疑?
能不能从其他角度解读?
这种引导,完全不同于老师常说的“要立意新颖”的空泛要求,而是给出了具体可行的思考路径!
她心中豁然开朗,忍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