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绣图秘踪,时空回响(1/3)
苏州府的雨终于收了尾,却给天地间镀上了一层化不开的湿冷。
晨雾像被揉碎的棉絮,缠绕在城郊的河道上,乌篷船的橹声欸乃,划破墨绿色的水面,将两岸的白墙黑瓦晕成一幅朦胧的水墨画。
苏凝坐在船舱内,指尖轻轻拂过李墨手绘的地图,泛黄的宣纸上,墨迹勾勒出苏州府西郊的山川河流,一处被红圈标注的“静心庵”格外醒目。
她穿着一身素色襦裙,外罩一件月白色披风,手腕上的胎记红痕已淡去大半,却仍能感受到一丝微弱的灼热,与怀中的缠枝莲玉佩相互呼应,指引着《镇魂图》的方向。
“李墨说,静心庵是陈墨妻子苏氏当年修行的地方,《镇魂图》作为陈家的传家之宝,极有可能被藏在庵中。
”沈墨卿坐在对面,手中把玩着一枚铜钱,铜钱边缘刻着细小的驱邪符咒,是锦衣卫特制的法器。
他褪去了青色长衫,换上了一身便于行动的劲装,腰间的绣春刀斜插在刀鞘中,刀身偶尔闪过的金光,与窗外的晨雾交织,添了几分肃杀之气。
“但静心庵荒废已有数十年,传闻庵中闹鬼,附近的村民从不敢靠近。
”苏凝抬头,目光透过船窗,落在远处雾气缭绕的西山,那里正是静心庵的所在地。
她能清晰地感受到,西山方向传来一股微弱却精纯的阳气,与镇魂之印的气息隐隐契合,显然,那便是《镇魂图》蕴含的力量在作祟。
乌篷船靠岸时,已近午时。
晨雾渐渐散去,阳光透过云层,洒下几缕微弱的光芒,却难以驱散西山脚下的阴冷。
两人沿着泥泞的山路前行,路边的杂草上还挂着晶莹的水珠,踩上去湿漉漉的,沾了满脚的泥污。
山路两旁的树林枝繁叶茂,遮天蔽日,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是无数只眼睛在暗中窥视。
“小心,这里的阴气不对劲。
”沈墨卿突然停下脚步,抬手示意苏凝噤声。
他拔出绣春刀,刀身的金光瞬间暴涨,驱散了周遭的些许阴气。
不远处的树丛中,传来一阵细微的响动,紧接着,几只通体漆黑的乌鸦扑棱棱地飞起,发出凄厉的啼叫,翅膀上的羽毛沾染着黑色的雾气,显然是被阴气侵蚀所致。
苏凝握紧怀中的镇魂之印,体内的血脉之力缓缓涌动,手腕上的胎记微微发烫,给予她莫名的勇气。
她顺着沈墨卿的目光望去,只见树丛深处,隐约可见一座破败的庵堂轮廓,庵墙已坍塌大半,露出里面的断壁残垣,门口的牌匾上“静心庵”三个字早已模糊不清,只剩下一些残缺的笔画,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苍凉。
走近庵堂,一股浓郁的檀香混合着腐朽的气息扑面而来,与之前在古墓中感受到的气息相似,却多了几分女子绣品特有的丝线清香。
庵堂的大门早已不知所踪,只有两尊残破的石狮子蹲在门口,狮子的眼睛被人用黑色的墨汁涂满,像是两颗空洞的黑洞,透着诡异的气息。
“进去看看。
”沈墨卿压低声音,率先走进庵堂。
院内杂草丛生,高过了膝盖,几株枯萎的牡丹花丛中,散落着一些破碎的瓷片和绣针,显然这里曾有女子居住。
正殿的屋顶已经塌陷,阳光直直地洒在供奉的观音像上,观音像的头颅早已不见,只剩下半截身躯,身上的彩绘斑驳脱落,露出里面的泥胎,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精美。
苏凝的目光被正殿墙角的一个绣架吸引。
绣架是红木所制,虽然历经数十年风雨,却依旧完好无损,上面绷着一块未完成的绣品,丝线早已褪色,却依旧能辨认出上面绣着的缠枝莲图案,与陈墨留下的标记、玉佩上的纹路一模一样。
更令人惊讶的是,绣品的边角处,绣着半幅模糊的符咒,与镇魂之印上的符咒如出一辙。
“这一定是陈墨妻子苏氏留下的。
”苏凝快步走过去,指尖轻轻拂过绣品上的丝线,一股温暖的力量顺着指尖涌入体内,手腕上的胎记瞬间发烫,与绣品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她能感受到,绣品中蕴含着苏氏的血脉之力,还有一股淡淡的镇魂之力,显然,这就是《镇魂图》的残片。
就在这时,正殿的横梁突然发出一阵“嘎吱”的声响,无数灰尘簌簌落下。
沈墨卿脸色一变,一把将苏凝拉到身后,绣春刀瞬间出鞘,指向横梁上方:“谁在那里?”
横梁上,一个穿着灰色僧袍的老尼缓缓探出头来,她面容枯槁,头发花白,双眼却炯炯有神,手中握着一串黑色的佛珠,佛珠上刻满了血咒符文,周身缠绕着淡淡的黑气。
“你们是谁?为何闯入静心庵,惊扰苏氏的英灵?”
“你是静心庵的僧人?”沈墨卿皱起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