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武昌之战后(1/3)
公元1661年,大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九月一日农历七月廿二??
武昌城头,残阳如血,浸染着新立的“邓”字帅旗。
硝烟尚未散尽,焦土与血腥的气息弥漫在每一条街巷。
一名青年站在高处,玄色战袍在风中随风飘扬。
他本不是这个时代的人。
他叫邓名,本是后世二十一世纪一名普通理工科大学生,却在一场意外中穿越至此。
落入神州陆沉、山河破碎的乱世。
用了不到三年。
他凭借超越时代的见识与胆魄,从尸山血海中走出来。
这过程一点也不容易。
邓名走过的每一步都像是在悬崖边行走。
他曾在夔东山区最初的简陋工棚里。
结合现代的知识,与几位老匠人反复试验,改进了燧发机构。
用简单的弹簧钢片和精心打磨的燧石。
造出了第一批不再惧怕风雨的“燧发火铳”。
尽管产量有限,却逐渐成为他麾下军队的标准装备。
同时,他还仔细研究了从混血泰西人卡特琳娜那里购买的红夷大炮。
针对其炮身过重、移动不便、射速慢的缺点,重新设计了炮架。
统一了弹药规格,并改进了瞄准具。
经过改良的新式大炮,虽然口径略有减小。
但射速更快,精度更高,更适合在野战中使用。
他曾率领几名义子乔装改扮,混入清营。
以机缘巧合和后世带来的文采。
竟意外吸引了着名大汉奸孔有德之女—和硕明珠格格孔时真的注意。
在龙潭虎穴中步步为营,以后世的满腹诗词歌赋搏得了她的芳心;
他们孤身深入云南昆明,于吴三桂的眼皮底下炸毁其重兵把守的军火库。
一举震动西南;
直至孝感之战大胜,孔时真最终毅然率乌真超哈炮营全营归附。
成为他麾下最令人意外却也最有力的助力。
他终于聚拢起不甘为奴的志士,提督四川湖广,硬是在清军的重重围堵中。
打出了一片抗清基业。
在四川才站稳脚,他就马上着手建立了更为规范的“军工坊”。
利用当地煤铁资源,统一了火器口径,制定了简单的生产标准。
使燧发火铳的射速与可靠性稳步提升。
而此刻,他刚刚打下了武昌——这座由着名大汉奸洪承畴苦心经营的湖广坚城。
但是代价非常巨大。
武昌清军的抵抗疯狂得近乎绝望,每一寸城墙都需用命来填。
若非新式火炮、孔时真的临阵反水、周培公的城内策应。
以及义子们和赵天霞的以死相搏…这一战,胜负难料。
他抬头望着天空。
阳光仿佛也穿透了时间。
将邓名的思绪拉回到了一个多时辰前。
...
一个多时辰前
湖广总督府衙内。
亲兵押着一个绑缚着的干瘦老头,来到了邓名面前。
那人穿着一身沾满尘土的清朝一品官服,官帽早已不知去向。
露出了光秃的额头和身后那条金钱鼠尾发辫。
他便是洪承畴,昔日的大明蓟辽总督,后来的大清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
此刻,他虽为阶下囚,腰杆却依旧挺得笔直。
只是那双老眼睛里,只剩下了一片浑浊。
邓名挥了挥手,让亲兵退到远处。
只留下他与这位臭名昭着的大汉奸单独谈话。
“洪承畴。
”
邓名开口道。
“当初昆明之别,一别就是一年多。
”
“你想不到吧,会落入我手上。
”
洪承畴眼帘微垂,不屑一顾道。
“呵…成王败寇,何须多言?要杀变便杀。
”
邓名冷笑道。
“哦?你这时候,倒有气节了?真是讽刺。
”
洪承畴依然只是扭着头,并不说话。
邓名于是问道。
“我心里始终有一事不明。
你为满清如此殚精竭虑,究竟是为了什么?”
洪承畴眼帘微垂,嘴角微微牵动了一下。
始终沉默着,仿佛邓名的问题只是耳旁风。
邓名看着他这副模样,心中一股无名火起,但随即又压了下去。
他踱了一步,换了一个问题,语气放缓:
“那我换个问题。
十九年前,松锦之战,你兵败被俘,初始之时,你亦是坚贞不屈,绝食明志。
”
“为何…后来就变了卦,心甘情愿做了满清的臣子。
”
“你一把老骨头,从北跑到南,再从南跑到这里来,远比满洲权贵更加卖力。
”
“这其中的转变,究竟为何?”
这个问题,似乎触动了洪承畴内心深处。
他的身体几不可察的僵了一下。
但眼神依旧没有任何波澜。
他依旧沉默着。
邓名一字一顿,清晰地问道:
“是因为布木布泰?”
“布木布泰”四个字,让他的瞳孔猛地收缩,一直维持的镇定出现了裂痕。
他霍然抬头,浑浊的眼睛里闪过复杂的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有惊愕,有追忆,或许还有一丝隐秘被戳破的难堪。
“黄口小儿!安敢妄言!”
洪承畴的声音带着一股压抑不住的怒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