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军情急报(1/3)
面对庞大的流民队伍,邓名并不会只是一味的开仓放粮。
而是大规模推行“以工代赈”。
兴组织流民疏浚河道,修复江堤、堰塘,由后勤局提供工具和口粮作为报酬。
此举既恢复了农业产能,防范水患,又安顿了流民,避免了动荡。
规划并修建连接武昌各州县的标准化官道,要求路面平整、宽度一致。
关键桥梁由营造局统一设计建造。
这不仅极大提升了军队的机动能力,更降低了商旅的运输成本和时间,促进了物资流通。
在武昌扩建码头,修建仓库,由船运局统一管理。
收取合理的停泊和仓储费用,打造长江中游的物流枢纽。
为鼓励工商业发展,邓名对原有的税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宣布废除诸多沿自崇祯朝及清廷的所有苛捐杂税。
在控制区内,对坐商和行商统一征收交易额十分之一的商税。
税法简明,官吏难以从中盘剥。
对盐、铁、火药等战略物资实行“官营民坊”制度。
即由幕府控制生产许可(牌照)和核心原料(如硝石、铁矿)。
招募民间商人投资设厂生产,幕府统一收购、销售或抽税。
这既保证了战略物资的供应和质量,又利用了民间资本和活力。
在格物学堂旁设立“考工院”。
任何匠人若有新技术、新发明,均可前来登记。
经考核确有价值者,幕府可资助其进一步研发。
或协助其与商人合作,以“技术”入股分红,激发了民间创新热情。
在田地基础上。
将无主荒地分给投降的清军绿营兵(给予安家费)和流民。
实行军屯(战时为兵,闲时耕种)与民垦。
三年内赋税减半,使其能安居乐业。
设法引入了玉米、地瓜(甘薯)、土豆等高产作物的种子。
在湖广各地选择合适区域试种推广。
以期在未来增加粮食总产量,缓解粮食压力。
这一系列组合拳,看似零散,实则环环相扣。
-
武昌,新开设的天香楼雅间。
窗外市声喧阗,新漆的朱栏映着秋日暖阳。
邓名靠窗品着龙井,享受难得的清闲。
长长舒了一口气,仿佛要将连日来的疲惫都吐出去。
这些日子,幕府选拨人才,招募新兵,整编降军。
彻查清军入主武昌以来,所有八旗兵丁、及投靠旗人的汉奸豪强。
以“跑马圈地”等名目强占、侵吞的民田、官田!…再分配给流民。
不知不觉,“邓青天!”“活菩萨!”的呼声已不胫而走,
他的大名从武昌城燎原般散布到其他周遭府县。
然而,开府、安民、整军、清田…振兴经济...格物和军事学堂...桩桩件件都是千钧重担。
邓名只恨自己分身乏术,真的是忙的脚不沾地了。
桌对面,熊胜兰一身藕荷色锦缎袄裙,云鬓微绾。
正娴熟地执壶续水,眼角含笑。
红发如火、碧眼生辉的卡特琳娜则兴致盎然地把玩着一具黄铜千里镜。
不时望向楼下熙攘街景。
“邓小哥哥!”
卡特琳娜忽然放下千里镜,从身旁锦盒里取出一支线条流畅、做工精湛的燧发枪。
“看!按你上回说的.那个画了膛线做的!”
“测试过了,准头确实更好,射程比老家伙远得多!”
她碧蓝的眼眸闪烁着的得意。
邓名眼睛一亮,放下茶杯,一把抓过火枪。
手指探进枪口,摩挲着那隐秘的螺旋刻痕,脸上满是惊喜:
“膛线!好!好!正是我要的!”
他目光灼灼看向卡特琳娜,
“有了它,咱们的火铳手个个都能当神射手使!”
卡特琳娜爽快一笑:
“小哥哥,既然主意是你出的,这是造出来的第一把膛线燧发枪,就送你啦!”
“还有以后你从我这里买的武器。
永远是最优价。
”
邓名收好火枪了,一脸感激的说道:
“谢谢你!“
“不客气
邓名想了想,又说道:
“不过,膛线隧发枪的工艺…卡特琳娜。
你可千万要保密啊!”
“要是让满清鞑子或红毛鬼得了去,咱们就全完了!”
卡特琳娜郑重点头,语气斩钉截铁:
“放心!在澳门我见多了泄密的祸事。
”
“这件事,我都是用我最可靠的人,签最死的契约!秘密,我直接带进坟墓!”
邓名其实也觉得这秘密应该没办法守住太久。
毕竟只要是熟练的工匠,只要看到了一眼枪管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对了还有件事。
卡特琳娜!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