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效率,建议对三年以上的过程性数据进行压缩归档,只保留最终审批结果和关键节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样能大幅减轻系统负担,提高运行速度。
”张维安展示着数据支持,“而且按照相关规定,过程性数据的保存期限本来就是三年。
”
与会者大多表示赞同,只有林浩看到了这个建议背后的危险:如果采纳,意味着许多历史项目的详细过程记录将被“优化”掉,只留下干净整洁的最终结果——就像那些只有结论缺少过程的审计档案一样。
就在会议即将通过这个方案时,林浩以审计部正式职员的身份郑重发言:“我建议增加一个选项,允许用户申请恢复查看已被压缩归档的过程数据。
”
张维安皱眉:“技术上可以实现,但会相当复杂...”
“但这对审计追踪很重要,”林浩坚持道,“有时候发现问题正需要查看那些过程细节。
我们可以设置权限管控,只有特定岗位的人员可以申请解压查看。
”
会议桌上出现了分歧,最终刘部长决定暂时搁置这个提议,要求进一步研究。
会后,张维安第一次正眼打量了林浩许久,眼神复杂难辨。
那天晚上,林浩独自留在办公室,尝试破解那串字符的含义。
经过多次尝试,他发现这串字符与集团旧版审计系统的某个后台入口相匹配。
登录后,他看到了一个从未对普通员工开放过的界面:这里记录的不是操作日志,而是系统的“日志管理日志”——即谁在什么时候修改或删除过系统日志本身。
在一长列记录中,林浩发现了多个异常点:三年前的某个深夜,有人以高级权限批量删除了大量历史操作记录,操作入口显示的是一个本应已经停用的测试接口。
删除操作的授权码前缀,正是XJ3。
林浩静静地坐在电脑前,屏幕上的蓝光映在他脸上。
他现在明白了,自己面对的不是简单的违规操作,而是一个精心设计、长期存在的系统化掩盖机制。
这个机制的操盘手不仅熟悉制度漏洞,还掌握着技术手段,能够悄无声息地抹去不该留下的痕迹。
新系统建设不仅是一场改革,更是一场博弈。
而已经成为审计部一员的林浩,刚刚看懂了对手的一着棋。
喜欢官场暗格请大家收藏:()官场暗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