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春风渡新城,文明续长卷(1/3)
苏城的春日总带着三分温柔。
陈砚推开城主府的雕花木门时,檐角的风铃正随着晨风轻响,院角那株从广州移栽来的木棉树,已绽出满枝艳红的花,像把去年冬天的暖意都攒进了花苞里。
他习惯性摸向贴身口袋——那张磨边的照片还在,只是如今再看念念扎羊角辫的模样,总忍不住和眼前背着书包跑过的少女重叠。
“爸爸!今天学校要组织去新科技馆参观,你答应过要陪我的!”念念的声音从巷口传来,她穿着蓝白相间的校服,马尾辫上别着一朵木棉花,身后跟着抱着画板的小宇。
如今的小宇已是苏城中学的美术生,常把苏城的街景画成明信片,寄给全球各个据点的笔友。
陈砚笑着迎上去,接过女儿手里的背包:“早就准备好了,科技馆的工程师说,今天要给你们展示新研发的‘生态模拟系统’,能种出末世前的草莓呢。
”说话间,林慧提着食盒走来,里面装着刚做好的三明治和热牛奶:“路上吃,别饿着。
对了,赵峰刚发来消息,欧洲区的文化代表团今天下午到,要和咱们商量‘文明博物馆’的筹建细节。
”
一家人沿着青石板路往科技馆走,沿途的景象早已不是末世初期的破败模样。
街旁的商铺挂着鲜亮的招牌,面包店飘出黄油的香气,书店的橱窗里摆着新出版的《全球重建纪实》,甚至还有一家音像店在播放末世前的老电影。
几个穿着工装的工人正给路灯挂上新的灯笼,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全球文明复苏纪念日”。
“陈城主!”路边菜摊的摊主老周笑着招呼,他如今已不再是西山农场的负责人,而是苏城“民生合作社”的社长,专门组织居民种植有机蔬菜,“刚摘的小番茄,给孩子们带点!”陈砚接过塑料袋,里面的小番茄红得透亮,是老周用改良后的种子种出来的新品种。
“下个月的种子交流会,还得靠你给非洲区的代表讲课呢。
”陈砚说。
老周摆摆手:“都是应该的,当年要是没有苏城的帮助,咱们哪能有今天。
”
科技馆坐落在苏城新区的中心,银色的建筑外观像一艘未来飞船,门口的广场上立着一座巨大的雕塑——由全球五十个据点共同捐赠的金属碎片拼成,上面刻着每个据点的坐标,顶端是一个正在发射信号的电波塔。
走进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末世记忆展区”,玻璃展柜里陈列着半袋发霉的压缩饼干、一台破旧的卫星接收器,还有陈砚当年用过的那把突击步枪。
“这就是爸爸当年收到昆仑基站电波的地方吗?”念念指着展柜里的接收器,眼里满是好奇。
陈砚点头,想起三年前在地下停车场,那阵微弱却坚定的“滋滋”声,像一道光劈开了黑暗。
“当时我们只有这台接收器,却靠着它联系上了第一个据点,后来才有了今天的苏城。
”
在“生态模拟系统”展区,工程师正给孩子们演示如何通过智能设备调控温度、湿度和光照,培育出适合不同气候的作物。
当玻璃罩里的草莓苗结出鲜红的果实,孩子们都兴奋地围了上去。
小宇赶紧拿出画板,认真地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