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清代的贝勒爷(2/3)
义抬眼看了他一下,“坐。
”
林岳拉过一张凳子,在他身边坐下。
他知道,第一次的行动会议,正式开始了。
“该教你的,都教了。
是骡子是马,也该拉出去遛遛了。
”孟广义的手指,重重地点在了地图上的一处。
“目标,”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京郊房山,清代惇郡王第四子,固山贝勒,载濂之墓。
”
林岳的心,猛地一紧。
房山,清代贝勒墓。
一个具体的、真实存在的历史坐标,就这么清晰地摆在了他的面前,让他感觉既紧张,又有一种奇异的兴奋。
孟广义继续介绍道:“这位载濂贝勒,在宗室里,算是个不大不小的悲剧人物。
他爹是道光皇帝的亲弟弟,惇亲王奕誴。
他本人,也算是根正苗红的天潢贵胄。
可惜,这人脑子不好使,野心倒不小。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国乱,他不知怎么就和那些举着‘扶清灭洋’大旗的义和团搅和到了一起,成了当时朝中支持拳匪的‘宗室四大顽固’之一。
结果,八国联军一进京,慈禧太后撒丫子往西安跑,等回过神来跟洋人议和,第一件事,就是拿他们这些惹祸的王公贵族开刀。
”
孟广义的讲述,仿佛不是在策划一场盗墓,而是在说一段评书,将那段尘封的历史,娓娓道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载濂,下场还算好的,只是被夺了爵位,削了宗籍,然后和家人一起被发配到了盛京,也就是现在的沈阳,圈禁起来。
没过几年,就郁郁而终了。
他死后,家人偷偷将他的棺椁运回京城,秘密地安葬在了房山的祖陵附近。
因为是罪臣,不敢声张,所以连个像样的坟头都没有,规制不大,葬仪从简。
这也就意味着,墓里的陪葬品,不会有王爷侯爷那般惊人。
”
“但是,”孟-广义话锋一转,眼中精光一闪,“也正因为如此,这地方足够隐蔽,百年来,从未被人问津过。
是个干净的‘处’。
对你来说,是最好的练手对象。
”
孟广义说完,梁胖子立刻接口补充,他负责的,是更具体的情报工作。
“师父说得没错。
我托人查了最新的地方志,也找了当地的朋友去实地看过。
那地方,现在被划成了一片国营林场,平时除了护林员,根本没人会去。
最近的村子,离我们看中的那片地方,也有差不多五里地,是个绝对的盲区。
而且,孙志强那边也传来了消息,西山那边的部队拉练已经结束,戒严也解除了。
现在,是最好的窗口期。
从我们进山到出来,有整整两天两夜的时间,绝对充裕。
”
梁胖子的情报,详实而周密,将所有可能遇到的外部风险,都降到了最低。
一直沉默着的石头,此时也开了口。
他不像孟广义和梁胖子那样长篇大论,只是伸出粗壮的手指,在地图上,点住了一条蜿蜒曲折的、用虚线标记的小路。
“这条路,”他看着梁胖子,问道,“车,能开到哪里?”
“能开到这里,”梁胖子立刻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距离目标地点,还有大约两公里的山路。
剩下的路,得靠我们自己走进去。
”
“够了。
”石头点了点头,便不再说话。
他的问题,永远都如此直接,直指行动最关键的执行环节——如何抵达,如何撤离。
林岳坐在旁边,一言不发。
他的大脑,此刻却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着。
他像一块贪婪的海绵,疯狂地吸收着所有的信息,将地图上的每一处等高线、每一条河流、每一个可能成为路标的山丘,都死死地刻印在自己的脑海里。
总指挥,情报后勤,行动执行。
三个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构成了一个完美而高效的闭环。
而他,作为这个团队的新成员,他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