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老屋夜话(3/3)
将就木的老人,它的每一声“呻吟”都是真实的痛苦表达,而自己却把它想象成了鬼怪作祟。
王林重新拿起那本旧相册,翻到一页泛黄的照片。
那是曾祖父站在刚落成的老屋前拍的照片,脸上带着自豪的笑容。
照片背面有一行小字:“光绪三十三年冬,新居落成,王氏有巢矣。
”
“光绪三十三年...”王林喃喃自语,计算着年份。
1907年,至今已经整整118年了。
一个多世纪的风吹雨打,老屋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他忽然理解了老屋的所有“反常”——它不是闹鬼,只是在诉说自己的衰老和痛苦。
每一声吱呀都是关节的酸痛,每一次晃动都是眩晕的发作,墙皮的脱落如同老人斑,椽子的弯曲好似驼背。
这座老屋用自己全部的存在,讲述着一个关于时间、关于传承、关于终结的故事。
王林再也睡不着了。
他端着煤油灯,仔细地巡视老屋的每一个角落。
用手抚摸那些斑驳的墙面,仔细查看那些歪斜的梁柱,像是在进行一次漫长的告别。
他发现了很多以前从未注意过的细节:门框上刻着他父亲小时候的身高记录;墙上有他母亲记下的各种生活账目;炕沿下甚至还有他儿时刻的歪歪扭扭的名字。
所有这些,明天都将化为尘土。
风渐渐小了,老屋的“呻吟”也平息下来。
煤油灯稳定地燃烧着,将王林的影子投在墙上,随着火焰轻轻摇曳。
他坐在炕沿上,直到东方发白。
第一缕曙光从纸窗透进来时,王林做出了一个决定。
他拿出手机——虽然屋里没信号,但拍照功能还能用——开始仔细记录老屋的每一个细节。
他拍下了墙上的祖辈画像,拍下了门框上的身高记录,拍下了墙面的账目和炕沿下的名字。
当太阳完全升起时,推土机的轰鸣声从远处传来。
王林最后看了一眼老屋,轻轻关上门,走了出去。
施工队负责人走过来:“王先生,都收拾好了吗?我们可以开始了吗?”
王林点点头,又摇摇头:“再给我十分钟。
”
他绕到老屋后面,那里有一棵老槐树,据说和老屋同龄。
王林从树上折下一小段树枝,小心地放进口袋里。
“可以了。
”他对负责人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推土机开始轰鸣着向前推进。
王林转过身,向山下走去,没有回头再看一眼。
他知道,老屋的倒塌不是结束,而是一种必然的完成。
它的故事会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在他的记忆里,在他拍下的照片中,在他口袋里的那截槐树枝上。
走到山腰时,他听到身后传来轰然巨响。
王林停住脚步,闭上眼睛,静静站立了片刻。
然后继续向下走去,脚步坚定。
那些夜晚的恐惧已经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切的领悟:人们害怕的从来不是黑暗本身,而是黑暗中自己想象出来的未知。
而真正的勇气,是在黑暗中点亮一盏煤油灯,尽管知道它可能被风吹灭,仍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点燃。
山风吹干了他不知不觉流下的泪水。
王林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已经能闻到春天的气息——尽管还是在冬季,但黄土高原的生命力从未真正消失,它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继续存在。
就像那间已经化为尘土的老屋,它会永远存在于王林的记忆里,存在于所有曾经在其中生活过的人的故事中。
物质的形态会消失,但精神的家园一旦建立,就永远不会倒塌。
王林加快了脚步,走向山下的新村,走向现代生活,走向未来。
但他知道,自己的一部分将永远留在那间老屋里,留在煤油灯摇曳的光晕中,留在风声呜咽的夜晚,留在祖先们走过的黄土地上。
这或许就是传承的真谛——不是固守,而是带着过去的记忆和智慧,勇敢地走向未来。
喜欢陕北民间故事请大家收藏:()陕北民间故事